第八百二十四章 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2 / 2)

「感謝此時此刻冒著生命危險在阿富汗及世界其他地方執行任務的美國士兵,向他們致敬。希望他們平安歸來。」

戰爭片向來是好萊塢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反映二戰的影片,就像瑞恩說的那樣,對戰爭反思甚至是質疑,完全是屬於勝利者的特權。

二戰是美國的光輝時刻,在這場善惡分明的戰爭中,美國成為了正義的化身,並通過這場戰爭成為超級強國,站上世界的巔峰,領導著整個西方社會。美國拍攝二戰片自然帶著強烈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充斥豪情萬丈的英雄主義情懷,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點江山。

如今,伊戰、反恐戰爭同樣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給政府和民眾之間帶來的卻是裂痕,雖然遠未到越戰那種嚴重程度,但好萊塢影視作品對戰爭的負面表現已經出現了。

《謊言之軀》、《引渡疑雲》質疑美國的反恐政策,《決戰以拉谷》、《勇者之家》直接描述戰爭給退伍軍人和軍屬帶來的創傷,《節選修訂》、《拒絕再戰》更是高舉反戰大旗,對聯邦政府進行直接抨擊……

這些影片雖然沒有成為占據好萊塢的主流影片,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如今聯邦政府正在極力挽回戰爭給民眾造成的不良影響,重新恢復政府的信譽,這些「不和諧」的影片自然不是主流意識形態希望看到的,而《拆彈部隊》恰恰走了一條跟這些影片完全不同的路線,它貌似「反戰」,實則「主旋律」,迎合了主流社會的迫切需求。

同樣,如果不想被主流社會邊緣化,政治正確是最基本的立場,面對這樣一部點映的影片,即便是那些與瑞恩、與迪士尼不對付的職業影評人,依然要大唱贊歌。

「一部偉大的電影,也是一部巧妙的電影,娜塔莉?波特曼交待得很清晰,讓我們知道具體哪個人是誰、他們在哪里、他們正在做什么和為什么那樣做。」

面對這種性質的影片,根本不用迪士尼公關,羅傑?艾伯特乖乖打出了十分!

「當觀眾終於得以從《拆彈部隊》那亢奮的副駕駛座位上下來,他們一定是在顫抖著,仿佛觸電一般,他們很有可能會急切地想要再看一遍。」

「緊張、勇敢、害怕,這將是二十年後人們從在伊美軍身上所了解的事。這部電影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經典之作,如果有觀眾覺得時下的無情暴力是空想的話,這部電影就是強有力的證據。」

「娜塔莉?波特曼制作了一部一流的戰爭片,一個生動的又充滿危機的城市戰爭發生在伊拉克,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即時經典電影,演示了一個殘酷炎熱和塵土飛揚的實驗室戰爭環境。」

曾經的主流,如今邊緣化的影評人紛紛為電影亮出了十分,這些人雖然影響不到好萊塢的主流商業片,但在奧斯卡上面,還是有一點發言權和影響力的。

相比於這些影評人,迪士尼旗下的媒體則向全社會發動了類似洗腦般的宣傳大戰。

前知名影評人托德?麥卡錫主持的abc電視台的電影推薦欄目,就深刻剖析了娜塔莉的導演手法,並且給予了高度贊揚。

「《拆彈部隊》具有記錄的價值,但是整部電影的美學手段不是基於攝像機的紀錄性,不是為了『完整地』捕捉對象的存在,它是基於某種心理主義,基於戰場上的人對戰爭的感受方式。」

「用龐大數量的超短鏡頭來組成一部電影,鏡頭之間必然有一定的剪輯邏輯,在某些情況下,鏡頭模仿的是拆彈隊員的目光,當詹姆斯拆彈時,其他隊員必須密切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他們的目光必須時刻變換,迅速轉移。這樣的鏡頭背後反應的是戰場上人物的心理狀態。」

「波特曼導演將這樣的鏡頭擴大至整部電影,不僅是拆彈過程中,隊員們在軍營里休息時,甚至詹姆斯和賣dvd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時,用的也是這種高度變化的短鏡頭。「

「這樣的運用,其心理效果是驚人的,戰場的緊張感已經退至其次了。娜塔莉?波特曼導演用這樣的鏡頭和剪輯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狀態,他們無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視事物了,他們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轉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連續的,他們無法對周圍的存在產生整體感……」

最後,托德?麥卡錫總結式的說道,「好的電影,要求形式和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完美地為主題服務。我認為波特曼導演在《拆彈部隊》中近乎完美的實現了這一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