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黑色殺戮(2 / 2)

美國東部時間晚上七點三十分,《無恥混蛋》准時拉開了放映的大幕。

二十世紀福克斯和韋恩斯坦影業的片頭快速閃過之後,畫面上率先出現了詹姆斯-弗蘭科的臉部特寫,接著鏡頭漸漸拉遠,機場背景下,他飾演的阿爾多-雷納中尉對一小隊人馬訓話,墨菲用最為簡潔的方式介紹了這一干角色的背景。

這些混蛋隨後登機,一架飛機起飛,然後他們被空投到法國,開始漫長的敵後破壞殺戮活動。

相比於昆汀-塔倫蒂諾章回體的放盪不羈,墨菲在黑色風格之外使用的手法更為傳統,他采取的是多線敘事的方式。

為了能讓更多的觀眾看過開篇還能有興趣的耐心坐在影院里,而不是被話癆式的場景打敗,墨菲在混蛋小隊進入法國後,還加入了一場戰斗戲,戰斗不僅僅是用黑色、殺戮和血腥來吸引觀眾,同樣也是為了塑造角色,特別是球棒殺手。

這是一場快速突襲戰,戰斗迅猛而又血腥,混蛋小隊毫不留情的殺戮納粹軍隊,那飆飛的鮮血和爆掉的頭顱,幾乎到了r級片的極限,也讓那些能進入影院的成年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大呼過癮。

「拳頭」所代表的動作戲和「枕頭」所代表的激情戲,永遠都是電影吸引觀眾最有力的武器。

戰斗結束後,混蛋小隊對待敵人毫不留情,哪怕是死屍都要割掉頭皮,球棒殺手的超級爆頭,更是一場殺戮盛宴。

阿爾多-雷納中尉的雕刻藝術也引起一片贊嘆。

與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反思戰爭,以及昆汀的嬉笑怒罵完全不同,墨菲沒有給戰斗場景賦予任何反思,就是一場赤露露的屠戮納粹的盛宴!

他從來沒有擔心這會引起強烈的爭議,反納粹是整個西方世界幾十年來最基本的政治正確之一,為納粹洗白的人或者電影不是沒有,但從來都上不了台面。

濃郁的黑色殺戮之後,影片的色彩稍稍亮了一些,敘事自然而然轉化到了漢斯-蘭達上校和農夫的那一邊,除了台詞沒有昆汀式的啰嗦,稍稍簡潔了一些,這里的情節墨菲並沒有做過多的改動,農夫在漢斯-蘭達高明的手段前徹底崩潰,藏在地板下面的猶太家庭被無情屠殺,只有他們的女兒逃了出來。

戰爭進入了尾段,盟軍開始反攻,混蛋小隊在這幾年當中,也闖下了偌大的名氣,甚至傳到希特勒的耳朵里。

希特勒在影片里面還是一個小丑般的形象,墨菲當然不會傻到在影片中給這位納粹首領任何尊重。

同情和傾向希特勒的立場,無疑是自尋死路。

整部影片就此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混蛋小隊,另一條自然是逃出去的索莎娜。

其實影片自始至終這兩條線都沒有直接的接觸,但是這兩條線的間接接觸卻很多,第一是雙方都是猶太人,整個故事的主角也是猶太人,對德軍的殺戮全部來自於對德軍殘殺猶太人的的復仇,第二點就是電影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漢斯蘭達-上校,此人是黨衛軍著名的偵探,兩條主線的發展都與他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三是雙方的共同目標在電影院制造火災或者大爆炸,干掉電影院的所有德國納粹。

英國人同樣參與了這場行動,他們派出了一位前任影評人軍官來到法國,但事實證明,這位終究只是一個嘴炮,他說地下酒館街頭安全不會被德軍注意,結果里面是滿滿的納粹;他主動應付納粹,結果除了嘴炮沒任何實質性的本領,最後還用一個手勢暴露身份,導致一場大火並的爆發……

邁克爾-法斯賓德的角色,絕對是全影片中最不靠譜的一個。

隨後,影片的兩條線漸漸走到一起,准備對以希特勒為首的高層進行一場驚天大刺殺。

其中墨菲也做了不少改動,比如索莎娜的那位雇員加男友不再是一個黑人,希特勒和影院的門前增加了守衛,讓刺殺的難度看起來更大等等。

當然,干掉希特勒的結局是不會改的,而且為了制造更加出眾的視角效果,最後的掃射中還會伴隨無數鮮血的噴涌。

不能少的還有對希特勒的鞭屍,殺掉希特勒之後,墨菲用特寫鏡頭,連續兩次交待猶太戰士對准希特勒的屍體瘋狂掃射,直到把阿道夫-希特勒打成一團爛肉。

如果不是為了分級考慮,墨菲會把這個鏡頭做的更加暴力和血腥,這也是全片最能讓觀眾高潮的地方之一。

血腥和復仇,這是墨菲突出的影片主題,既然這部影片要沖擊頒獎季,為什么不把希特勒和納粹殺的更狠一些呢?

干掉希特勒是很多人的夢想,盡管這個真正的混蛋早在六十多年前就確切的死掉了,但是能夠親手解決他仍然是很多夢想家喜歡幻想的事情,因為那的確是一個壯舉。

至於漢斯-蘭達上校,下場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混蛋與混蛋撞在一起,比的當然是誰更加無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