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軟蛋(2 / 2)

從某系方面來說,這就像是美國總統大選,同樣的,在奧斯卡的宣傳和公關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允許詆毀對手。

過往的奧斯卡,出現過很多比這更為誇張的情況,相比於那些不擇手段的詆毀,墨菲和《華爾街之狼》受到的非議根本算不了什么。

時間遠的,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媒體大亨赫斯特,惱怒於《公民凱恩》對自己的影射,不僅發動旗下所有宣傳機器封殺該片,在給制片廠砸錢企圖銷毀該片不成後,甚至針對導演奧森-威爾斯采取人身攻擊,不惜在後者的賓館房間中安排未成年****企圖令導演奧森-威爾斯身敗名裂。

多虧好心警察提前告知,奧森-威爾斯才得以全身而退,不過《公民凱恩》就沒這么好運氣了,最終飲恨當年的奧斯卡。

至於近的,那就更多了,最典型的還要屬墨菲之前合作過的哈維-韋恩斯坦。

實際上,哈維-韋恩斯坦在近二十年的奧斯卡游戲中,一直以「最不擇手段的推手」而聞名。

可以說,從他加入開始,之前較為風平浪靜的奧斯卡評獎過程變得血腥味十足。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無疑是哈維-韋恩斯坦最經典的戰績,也是他最臭名昭著的一次「黑公關」。

當時「沖奧」風頭最勁的,是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但到了即將決定獎項歸屬的第二次投票的關鍵時刻,媒體上出現很多關於《拯救大兵瑞恩》的負面新聞,比如通過英國的二戰老兵,質疑影片開場奧馬哈海灘場景描繪不實等等。

最終,《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爆冷獲得最佳影片,卻在後來時間的考驗中成為被人嘲笑的對象。

平心而論,哈維-韋恩斯坦的公關策略還不至於像赫斯特那么過分,他最常采用的招數,是將對手的黑材料透露給媒體,借媒體之口拖對手的後腿。

比如2003年哈維-韋恩斯坦還在米拉麥克斯的時候,由羅伯-馬歇爾執導《芝加哥》,pk的是聲勢很強的《鋼琴家》,按照好萊塢的標准,《鋼琴家》無疑在最佳影片中占據絕對優勢。

但在頒獎季,很多媒體又開始炒作《鋼琴家》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個人歷史污點,最終《芝加哥》獲得了最佳影片。

迄今為止,哈維-韋恩斯坦最讓人詬病的不是《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而是他當年「黑」《美麗心靈》時無所不用其極,一會兒說影片刻意隱瞞主角原型納什的同性戀傾向,一會兒又說納什當年是「反猶太人」的。

考慮到猶太人在好萊塢、乃至整個美國的強大影響力,後者「歪曲事實」可謂尤其狠毒。

不過,哈維-韋恩斯坦根本做不到一手遮天,奧斯卡也不是韋恩斯坦一家的游戲,《美麗心靈》背後同樣有著強大的制作方和發行方,最終還是獲得了最佳影片。

為了避免爆發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後來哈維-韋恩斯坦不得不打電話給《美麗心靈》的發行方環球影業道歉。

相比於其他的傳聞,這也成為哈維-韋恩斯坦唯一被證實了的一次「黑公關」。

學院確實默認可以適當的詆毀對手,但不是沒有限度的黑,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也不是擺設,如今包括哈維-韋恩斯坦在內,好萊塢制片廠們都從《美麗心靈》事件中吸取了教訓,「黑」得更加小心謹慎了,就像墨菲這次一樣,很難看出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問題是,奧斯卡背後的公關由來已久,對美國媒體或公眾來說,已不是秘密。」

坐在返回洛杉磯的飛機上面,蓋爾-加朵好奇的問道,「學院為什么還要容許它存在呢?」

「這個也和政治競選一樣,『公關』代表的是競選意志,是求勝的精神。」

對這方面,墨菲有著足夠的了解,「雖然在運用過程中可能出偏差,但缺乏公關就表明連最基本的競爭姿態都沒有;在這個崇尚自由競爭的國度,會被視為不合格的競爭者。」

以他的判斷,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奧斯卡背後的公關,仍會和總統、議員的選戰一樣,都將繼續為老百姓茶余飯後提供八卦談資。

比爾-羅西斯已經提前飛回洛杉磯,與二十世紀福克斯一起,為《華爾街之狼》的頒獎季公關做准備,墨菲更多的還是在增加自己的曝光率,這樣既可以提高票房,還能吸引各個獎項評委們的關注。

抵達洛杉磯後,墨菲就收到了一個能刺激影片票房的好消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