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要殺的目標(2 / 2)

因為其實這類電影把大部分的預算都砸到特效里了,導演和演員這塊當然是越少越好,大牌的導演和演員不僅拿工資還得分票房,制片公司就算賺錢了也賺不開心。

當然,這些觀眾沒聽說過的導演肯定是被制片公司嚴格考量過的,雖然名聲相對欠缺,但現場拍攝肯定沒有問題,這其中有大量的廣告、攝影師、b級片出身,在好萊塢以往的經驗里,很多導演也是從這里出來,所以制片公司也樂於從這些領域中選人,這些其實都是好萊塢導演中自下而上的選拔管道。

看看如今的好萊塢,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廣告出身的導演扛起了a級制作,就是因為廣告出身的導演對於視覺效果都很有一套,雖然故事經常講的稀爛,有很重的廣告思維,但這就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觀眾去電影院里看的大多還是場面和效果。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大導演拍預算比較高的電影時都把制片人給兼了,或者制片人給自己更加親近的人來當,比如墨菲在培養蓋爾-加朵,就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權,還有拿到更多的收益。

嚴格說起來的話,大導演+大明星+高投入這種模式的風險是最高的,好萊塢歷史上因為這種模式票房滑鐵盧而一個公司都不行了的這種案例太多了,如果不是真的有足夠的保障,制片公司也不會那么有信心去做一個這種模式的電影。

想要做這種項目,都要能看到足夠的盈利前景,比如像墨菲和斯皮爾伯格等這些導演這樣,有著大量超級成功的履歷,項目即便無法從票房上面回本,也能通過後期收入實現盈利。

都說好萊塢電影是工業體系,什么是工業?就是標准化流程和風險控制貫徹到每一個方面。

就這么說吧,那種典型的爆米花高成本電影+不熟知導演的組合這種制作,交給六大公司去拍,差不都能給拍出類似的視覺效果,交給那些精心挑選的不知名導演們去拍,在制片人的嚴格控制下,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在這些片子里,導演如果真的有才,那對這片來說是錦上添花,萬一導演有問題,這片也不會徹底毀掉。

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墨菲投資了一系列這種類型的電影,比如《變形金剛2》等等,這些影片基本都是這種類型,爆米花的特質,相對較小的風險。

當然,在極少數的商業電影里面,制作公司會變得小心謹慎,不會輕易做出投資的決定,這類的影片一定要有名編加名導的配置來保駕護航。

這類電影一般都是原創電影,風險很大。

所有一切,其實說到底都是風險成本的控制。

好萊塢對於風險控制的把控之嚴格,圈外的人難以想象,即便是墨菲如今的項目,也無法拿出來就獲得投資方的綠燈,必須的審核程序肯定要走。

哪怕是那些看起來非常牛比,一看就與眾不同的項目,同樣也會受到風險成本的控制。

《黑客帝國》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沃卓斯基姐弟還是沃卓斯基兄弟的時候,這哥倆拿著《黑客帝國》的劇本去找各種制作人,制作人看了之後根本不鳥他們,認為這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拍成電影只會賠的一塌糊塗,連續在好萊塢碰壁之後,沃卓斯基兄弟沒辦法,為了增加劇本和計劃的說服力,專門找了一個漫畫家朋友幫他們以matrix為藍本創作了一部漫畫給眾多的制片人看——也就是後來廣受盛贊的動畫版matrix——在眾多制作人手中輾轉之後,其中一個才將信將疑的拿著漫畫給華納兄弟的高層看,可華納的高層一開始根本相不中,說這故事既把宗教又把哲學和商業動作融合到一起,完全是在胡搞,根本不想投資。

後來,沃卓斯基兄弟沒辦法,又多方貸款自費拍了一整套的短片,這才將華納兄弟的一干高層打動了。

這件事簡單來說,第一點是劇本的市場評估預測風險過高,電影公司不是傻子,不可能一看到這么扯的東西就驚為天人,他們不是傻子;第二點就是導演和編劇的名聲不夠,如果劇本不是沃卓斯基兄弟,換成現在的墨菲或者斯皮爾伯格,絕對是另一種效果。

對於好萊塢的一線導演和新人導演來說,這完全是兩碼事。

關心了下華納兄弟的甄選導演情況,墨菲隨後的時間里繼續打磨自己的劇本和計劃,只要不出太大的意外,這會是他的新項目。

洛杉磯就像是紐約一樣,表面看起來無比繁華光鮮,但任何一個世界,只有有光明的地方,總會有黑暗的存在。

不過在這個時代,黑暗總是掩藏在深處,輕易不會顯露在公眾之前。

舊中國城,一間很普通的倉庫里面,幾個人聚在一起檢查著槍械,為接下來的行動做最後的准備,在他們正前方的牆上,掛著一個男人的圖像,男人臉上有幾道傷疤,面部線條硬朗,一看就是意志堅定之人。

「看好了!」打頭的那人用別扭的英語說道,「這就是我們要殺的目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