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經驗教訓(2 / 2)

作為今年最受期待的超級大片之一,本片不論是演員陣容,幕後制作都算得上是好萊塢一線了,按一般的道理來說,就算爛也不至於爛到現在這個地步。

這可以說是一次慘痛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對於墨菲這樣以商業片為主,又不拍攝制作普通爆米花影片的導演來說,更是如此。

現在這會沒有事要忙,墨菲干脆思考起了這部影片,包括這部與曾經的那部,里面犯下的那些錯誤,真的很值得警醒,也在提醒他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首先,墨菲想到的就是改編,任何好萊塢導演都會與改編類型的電影打交道,改編絕不能是簡單的原事件或者原作品的照搬。

這方面,《蝙蝠俠大戰超人》很典型。

要想在觀看《蝙超》時全程嗨翻,觀眾需要閱讀《超人之死》、《黑暗騎士歸來》、《天國降臨》、《不義聯盟》、《超人:紅色之子》、《正義聯盟:起源》等等dc漫畫,但話說回來,一部斥資2億5000萬美元,並且在主流院線上映的超級大片,其內核竟然是一次小眾漫迷的集體狂歡,不得不說《蝙超》從一開始就沒考慮普通觀眾的接受無力。

還有,華納兄弟無論是曾經,還是現在,都犯下了冒進的錯誤,而且導演不但不知道調整,還把冒進變得更加急躁。

尤其是曾經,而華納兄弟和dc之所以火急火燎的要推出《正義聯盟》大電影,自然是要跟冤家漫威死磕到底:你不都第三階段了嘛?合久必分都開始內戰了嘛?好,那我直接一部《蝙超》趕上你之前的所有進度,我們的《不義聯盟》也是英雄內戰的漫畫,全給我硬塞進劇本里。

但話說回來,漫威從08年《鋼鐵俠》開始,用時八年,十幾部電影,分兩個階段構築的電影宇宙,dc卻想用一部《蝙超大戰》開掛通關,這野心已經不是一口吃個胖子了,簡直是趕鴨子上架。

於是乎就有了那樣一部完整版長達三個小時,壓縮5本漫畫劇情甚至更多,正義聯盟6巨頭無一缺席的粉絲電影,如此龐雜的鋪墊戲碼需要在正片中見縫插針,而執筒的竟然是敘事方面廣為詬病的扎克-施耐德,可想而知成片將會是怎樣一盤散沙。

不是說扎克-施耐德有問題,而是華納兄弟與扎克-施耐德合作的方式並不正確。

扎克-施耐德一直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導演,也是好萊塢流水線上少有的風格化導演。他的個人風格主要體現在聲畫層面—畫面色彩高飽和,大段慢動作抒情,敘事蒙太奇,漫畫式分鏡構圖都是這位導演的影像標簽。

簡而言之,這位導演拍出來的東西更像是一本暴力美學漫畫,或是形式美學mv,畫面思維要優先於戲劇思維,這也就導致扎克-施耐德的作品幾乎都是後現代形式上的學霸,類型片敘事上的學渣。

就連扎克-施耐德自己都承認,他拍電影首先是漫迷視角,所以他也在電影中盡可能的運用漫畫中的美學。

到了這部《蝙蝠俠大戰超人》中,扎克-施耐德延續了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只要一到需要抒情的橋段,扎克-施耐德立馬火力全開,慢動作,大特寫,時空轉換輪番轟炸,逼格高的簡直沒誰了。

比如影片一開場布魯斯-韋恩家門不幸的敘事慢鏡頭,媒體激辯的交叉蒙太奇,片尾處悲壯異常的超人國葬等等都讓人過目不忘。

可是一旦沒了背景樂,沒了慢動作,沒了蒙太奇,沒了精致構圖堆疊敘事,沒了以上這些賴以生存的形式要素,扎克-施耐德連最基本的正反打對話都拍得有氣無力,再加上用夢境,閃回這些本就有點意識流的東西來編排鋪墊戲碼,頻繁的時空轉換嚴重破壞了劇情連貫,直接導致故事時間,空間流動性過大,不可挽回的造成敘事節奏失衡,情節支離破碎。

另外一點,就是影片最基本的邏輯了,這是墨菲一直在強調的東西,或許在有些導演或者剪輯師眼里並不重要。

蝙蝠俠和超人化敵為友的理由實在缺乏說服力,完全達不到電影轉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基本標准,如此突兀又笨拙的戲劇轉折,給人第一感覺是觀戰的扎克-施耐德看了一眼表:「該打boss了,快叫老爺別鬧了。」

這些並不是扎克-施耐德的問題,更多還是華納決策層的失誤。

他們找來一位形式主義大咖玩類型片敘事,還不讓他揚長辟短挑選劇本,扎克-施耐德也只好在敘事形式而不是敘事語法上自我發揮了。

漫改電影如今已不像從前,純粹是小眾把玩的亞文化了,隨著的觀眾口味越來越刁鑽,除了要有視覺特效撐場面,還要極力突破自身的類型束縛,帶來獨一份的娛樂體驗。

再有,就是華納兄弟對於影片pg-13的限定了,這極大的限制了扎克-施耐德的發揮。

但話說回來,投資2億美元的影片,任何制作公司都不可能讓導演拍攝制作成r級片……

想到這里,墨菲搖了搖頭,這真是無解的難題,除非華納兄弟下大魄力,否則dc漫畫英雄電影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

現在的dc系列起步很早,依然在犯錯啊……

曾經的dc系列,其實起步也不晚,比如墨菲自己就認為,《蝙蝠俠:開戰時刻》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