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防守和進攻(2 / 2)

推特和臉書是墨菲可以自由發言,而不用擔心媒體胡亂更改的渠道,這兩個社交平台上面,他有相加高到五千多萬的粉絲和關注者,更是不用擔心發出的聲音沒有人看到。

「好萊塢電影在某些人嘴里變成了十惡不赦的殺人凶手……」

墨菲當然不會只說是自己,把整個好萊塢電影也圈進來,對他只有好處,「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簡單的反駁之後,他也開始有理有據的進行反駁。

「還記得《黑鏡》中犯罪份子對首相的要求嗎?他綁架了英國公主只為了要挾全球直播首相和豬做愛的全過程,而他超乎尋常的犯罪和大眾獵奇又淡漠的圍觀交織成了一場行為藝術,這個荒誕的故事很大程度的表現了:一些充滿惡意的人的推波助瀾的帶來了過份激烈的大眾效應正在於,催生了一定意義的嘩眾取寵和尋求關注的惡意犯罪。」

「單獨、獨立的電影是沒有責任的,但是在大眾傳媒和社會問題的催化之下,電影——或者說電影中的文本,卻無可避免的成為一次次慘劇中的背鍋的對象……」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總共為好萊塢電影列舉了三大罪,這種做法無疑將好萊塢一網打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墨菲和《黑暗之城》也是種好事,好萊塢各大制片廠必然會站在一起,以共同的立場反駁這種觀點。

當有人要觸及好萊塢的整體利益時,好萊塢各大集團天然就會形成一個利益同盟。

墨菲的推特和臉書只是一次防守。

「電影不殺人,我們愛電影,我們愛它所創造的世界,電影以其獨特的方式給予人們感受。只要我們在一起抵擋那些愚蠢偏激的言論,暴力事件就破壞不了人們的愛和信念,摧毀不了電影和藝術。」

就像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一樣,墨菲也在事實的基礎上面,有理有據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首先,電影並不殺人,人類的暴力史當然遠遠早於電影史,電影在這場屠殺中,處在一個難辨、曖昧的位子,要電影為罪行買單,這有點替罪羊的意味。」

「實際上,電影中的暴力很少被認為會直接影響到人的,理查德-沃爾特曾說過,其實每當一個暴力電影上市的時候,社會上的暴力反而少了。電影院是什么呢?電影院就是感情的體育館,在體育場館里我們可以進行一些身體沖突,在電影院里面,我們也可以體驗一下精神上的沖突,這又有什么問題呢?」

「其次,暴力來自人的內心,如果說就是《黑暗之城》和魔術師引發了慘劇,未免太過誇張,《黑暗之城》主題是在指責暴力,凶手從電影里窺到的是犯罪與殺戮。不同的人心從電影中所提取的東西不盡相同,是個體的人,在一步一步的選擇中,把自己送到了罪犯的位子。」

「電影只是如實呈現或者藝術加工現實中存在的社會狀態,就算它凈如處子,堅決摒棄一切暴力、淫邪、罪惡的橋段,人們依然能從各種角度獲知暴力和犯罪。現實中,人們真正心中的暴力來源是來自於生活中的不平衡、壓力以及教育問題。」

「最後,慘劇映襯的是整個時代的問題。」

「在慘劇發生後,無數的影迷站出來支持好萊塢電影,發表了『我們愛電影,我們愛它所創造的世界,電影以其獨特的方式給予人們感受』的熱血宣言,《黑暗之城》和其他電影的無辜遭遇更是爭相說明:這場魔術師的現實慘劇是這個時代造成的。」

隨後,墨菲的推特和臉書被相當多的媒體轉載,好萊塢各大公司相關的媒體也在贊同墨菲和反駁那位大主教。

「墨菲-斯坦頓的《黑暗之城》中,犯罪份子的符號總是帶著一點反文明和反體制的瘋狂感,和不顧自己、毫無訴求的極端感,魔術師將城市付之一炬後,把頭伸出車窗狂笑,這不再是國家、軍隊或者政治戰爭,而是屬於個體的、強烈的、原始的、反抗的,一方面質疑秩序與統治者,另一方面自己也是恐懼與焦慮的代言人。」

「放到所有好萊塢電影的層面,當初《黑客帝國》續集上映時的那位行凶者的初衷已經不得而知,但29歲的他至今依然向獄警吐著口水、裝瘋賣傻的打聽著《黑客帝國》系列的結局,他對他的犯罪、對生命不屑一顧,他的犯罪氣質屬於這個時代,而電影與文化則是惡名的折射,如今奧巴馬和美國政府也忙著討論槍支法的問題,為什么只讓大銀幕買單、檢討和負責呢,這個世界、這個時代里的每一分現實、法制、教育、不公以及每一個大眾都與慘劇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面對社會上的質疑,好萊塢不僅僅在反駁,還有另一個態度,那就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

也就是說,什么樣的類型片能夠體現最大的市場價值,好萊塢就會做什么樣的片子,可能在現在這個時間段,好萊塢會對制片內容做出一些限制,但是從大的方向走勢上來講,依舊會以創造最大利潤為目的。

當然,這些反駁僅僅是防守,想要讓對方收斂,必須要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