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心靈的摧毀(2 / 2)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系。

墨菲在寫作劇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隸屬於《紐約時報》集團的馬蒂-巴龍剛剛從集團旗下的《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上一則「牧師涉嫌卷入性侵丑聞」的報道,當他准備做更深入的調查時,卻被告知法官已經封存了法庭現場記錄,這無疑是在防止牧師的個人檔案公之於眾,馬蒂-巴龍馬上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則真正的大新聞!

他發動以羅比-羅賓遜為首的「聚焦」團隊,並開始著手對神父約翰-喬根進行調查。

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這位天主教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曝光,可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聚焦」團隊把對約翰-喬根神父的調查整理成一篇名為「天主教會允許牧師虐待兒童多年」的報道,這片報道轟動麻省,但這只是整個波士頓天主教性侵丑聞的冰山一角。

一開始,「聚焦」團隊的記者們認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師曾做過同樣的猥褻教友的事件,但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波士頓竟然有將近250名牧師曾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

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將神職人員進行大洗牌,從這個教區換到那個教區,這些神職人員又在新教區中繼續做著猥褻兒童的惡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過程中一名叫羅納德-帕奎因的牧師在接受采訪時親口承認了他所做的事情。

這對整個事件意義重大,因為當時雖然調查結果已為人所知,但並沒有涉案的神職人員正面承認過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幾乎所有神職人員對這件事都諱莫如深,羅納德-帕奎因神父的公開承認在民眾間引起多大的反響就不言而喻了。

他說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區主教把他從波士頓調走之前,一直在猥褻男孩,這件事持續了整整15年,經歷了兩名不同的教友。

但是他說「確實,我愚蠢透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強奸過任何人並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

此外,羅納德-帕奎因還透露,自己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奸。

丑聞最終水落石出,《波士頓環球報》從2002年1月6日到當年12月14日,做了近600篇有關「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系列報道,獲得了2003年普利策新聞獎,報道觸動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來,波士頓大主教區最後有249名神父和教士被公開指控,活著的受害者人數超過了1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新聞源頭約翰-喬根神父,在三任紅衣主教、眾多教堂主教的包庇下,持續犯罪達34年之久,但2003年他在獄中被人圍毆暴斃。

「大家都知道卻秘而不宣的真相,來自宗教界朋友的勸阻,乃至是家庭的阻力……直到最後那篇舉世震驚的報道最終發出,《聚焦》在這個過程當中無疑展示著新聞工作者職業素養的堅韌力量。」

這是普利策獎當年對於這起新聞事件的評語。

墨菲從事過類似的職業,如今這個社會,絕大部分記者為了追逐新聞和爆炸性的消息,可以說跟當初的他一樣,毫無底線可言,但也不可否認,還是有一部分記者,頗具正義感和社會責任的。

無論怎么說,這批記者都可以說勇氣可嘉,畢竟十多年前不是現在。

那時剛剛進入新世紀,教會勢力遠比現在強大,對於標榜「自由」的美國社會來說,輿論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環,你可以報道政府的丑聞,你可以批評官場的腐敗,你可以指責公眾人物的失態,但是挑戰教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聚焦」四人組挑戰的不僅是一個兩個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維護這些有污點的神父的整個教會制度,因此墨菲不難理解當年的報道刊登之後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響。

可惜的是,當初的教會勢力,尤其是在美國東北部地區,相當的強大,事件簡短的轟動之後,就被天主教方面想法設法壓了下去,到如今都漸漸被人淡忘了。

「肉體的摧毀,遠遠比不上心靈的摧毀。」

在劇本大綱的開頭,墨菲特意加上了一句話,准備用在電影的開端,「所謂傳媒,不應該成為歌功頌德的媒介,而應該成為正義的眼睛,洞察、披露這個世界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