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媒體立場(2 / 2)

「個人看來,故事其實是把在世俗世界擁有強大力量的教會當做了強權控制的設定,《聚焦》所呈現的還是普通人挑戰權威的勇氣和努力。在不同社會,強權以什么樣的面目出現,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報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監督職責,這正是媒體『第四權力』的核心價值。」

「盡量用冷靜的目光來觀看這部電影,但聽到『報道這樣的故事,就是我們選擇這一行業的原因』的台詞時,我還是被燃得不行,在『紙媒寒冬』的年代,《聚焦》的出現帶有某種悲壯色彩,它如實刻畫的新聞操守與執行典范,仿佛昨日還是熱聊的理想,如今已經成為對黃金歲月的致敬。」

「不是因為報紙和電視的出現,產生了有理想有擔當的新聞從業人員,而是因為『善意』本身導致了有理想有擔當的人投身傳統媒體行業,做出了出色的新聞報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義感,是永遠值得書寫的,而這大概就是珍視《聚焦》這樣的電影、珍視報紙『閃亮的日子』的意義。」

寫完之後,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又檢查校對了一遍,然後登陸報社網絡客戶端的後台,將自己的文章傳了上去,短短兩分鍾的內部審核過後,這篇文章就出現在了客戶端最為醒目的新聞頭條上面。

做完這些,靠在汽車座椅上面,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松了口氣,卻沒有立即發動汽車離開,反而掏出手機,登陸了推特,隨便翻找了一下,推特上面已經滿是關於《聚焦》的消息了,很多以推特等社交平台為基礎的自媒體,反應明顯比他們這些傳統的媒體記者要快上不少。

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沒有發動汽車,而是盯著手機,翻看了起關於《聚焦》的一些評論。

作為一個意大利人,他也是個天主教信徒,不過因為所從事的行業的關系,在信仰上帝的同時,也對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保持著兩分警惕。

妻子曾經為此指責過他不夠虔誠,還會帶壞孩子,但今天這部反應事實的電影證明,他的警惕並沒有錯,說不准還在某些方面讓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傷害。

推特上面,那些剛剛看過首映的自媒體人,也堅定的站在了《聚焦》和墨菲-斯坦頓的立場上。

「《聚焦》屬於那種慢熱的電影,開頭二十分鍾都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無聊,但一旦觀眾跟隨演員們進入了影片之中,就會被深深的吸引,開始感到抽絲剝繭的劇情里巨大的震撼力。」

「本片講述的這個故事,震撼就震撼在了真實上,導演墨菲-斯坦頓並沒有進行煽情,也沒有狠狠的鞭笞那些禽獸神父和知情不管的主教。但這種克制的手法反而給本片帶來了更加強大的震撼力,我們知道現實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知道即使被揭穿那個主教依然不會受到什么懲罰,但我們被這群記者感染了,我們開始思索整個宗教體系的問題了,我們開始對這個社會有所思考了,這部電影也就成功了。」

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點了點頭,又翻開了一篇。

「墨菲-斯坦頓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的走到了終點。」

「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的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更加神經緊綳,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就像去年美國的主流媒體對天主教的抨擊一樣,隨著《聚焦》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歐洲乃至西方所有國家的主流媒體,也站在了墨菲這一邊。

不過,作為影片的導演,墨菲卻在首映當晚,帶著小羅伯特-唐尼等演員,離開了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