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後宮佳麗心悅我最新章節!

每逢大旱天災,往往是邊境生亂的伊始。

北地嚴寒,收成銳減,胡人吃不上飯,便南下搶掠。

邊境戰事緊張,晉國又國庫空虛,卻還是得耗損財力,增加徭役,以固邊關。

也是在這艱難的時刻,西魏忽然派了使節來,提出,想要在兩國邊境,開啟互市貿易。

——如此提議,簡直正中晉國下懷。

自「正月之禍」後,何容琛一直在尋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互市」提議,猶如瞌睡送來枕頭,正合了她的心意。

她召對大臣前來問策,又反復比訂互市條款,如此權衡了多日。

然而互市之策,卻遭到了幾個掌兵權的世家反對。

開建了互市,眼看著要打的仗沒了,要儲備的糧草放緩了,無戰不能富,還能搜刮到什么利益?能膨脹起什么勢力?能建立起什么功勛?

國事體大,何容琛不由這些蠹蟲,她與宋逸修力排眾議,同西魏簽訂了互市協定。

但互市,恰恰也與何家利益相悖。

.

此時已九歲的韋無默,常跟在何容琛身邊,整理奏章。

她跪坐一旁,聽到殿外吵吵嚷嚷,是何家人退朝之後,怒氣沖沖入宮,來找何太後爭論了。

他們隔著一室簾幕,時而苦口婆心,時而動之以情,想叫何太後收回互市成命。

何太後扶著案幾,指節捏得發青,倔犟地一語不發。

關鍵時刻,宋逸修擋在了她面前。

他與何家人唇槍舌劍,疾言厲色,聲音一度飛出殿外。末了冷冷回絕:「監國之印已蓋,此事不容再議。」

汝寧侯並非何容琛的父親,而是她大伯。他被宋逸修罵得面上掛不住,氣急敗壞地指著宋逸修大喊:「閹臣!閹臣!此處何以有你說話之份!」

韋無默旁聽著,心中一怒,正想張嘴回罵,卻看到宋逸修不屑地扯起唇角,笑了。

他站在殿階上,居高臨下地,睥睨地看著汝寧侯。

那一瞬間,韋無默幾乎要以為,他是天神在看螻蟻。她很少看到,平素溫和的他,會露出那種冰刀之意的笑容。盡管,他對著朝臣,往往都是冷漠的。

他不屑地挑眉,抬手喚韋無默。韋無默機靈,聽話地跑到他手下,聽了他幾句吩咐,而後往殿側跑去。

片刻後她回來了,宋逸修正冷言冷語地對嗆汝寧侯。見韋無默回來,手中抱著他要的紫檀木盒子,他指了指:「先帝玉璽在此。這宮廷之中,有我說話之份,卻沒有你說話之處!」

隨他話音甫落,韋無默打開了紫檀木盒子,取出那方玉璽,雙手緊緊抱著。她感到沉重,仿佛捧著的,不是玉璽,而是一尊泰山。她為宋逸修這信任,感到手都在發抖。

隨後,她看到何家重臣,咬著牙,不忿地跪在了她的面前。

——不可一世的汝寧侯,被迫跪了一個九歲的小女孩。這樣的羞辱,可想而知。

汝寧侯沒有再逼迫何容琛收回互市政令,跪完起身,臉色鐵青地走了。

因為宋逸修說了,宮里沒有他們說話之處。

汝寧侯的身影,頹然又不甘地消失在殿外。宋逸修這才轉身,對極力壓抑的何容琛,仿佛從寒冬驀然到了暖春,柔聲寬慰道:「這些得罪人的事,都由我來為你做。我做得,你做不得。畢竟你還需要何家。」

何容琛不能與何家人撕破臉,畢竟總還要依靠何家去壓制其他世家重臣的。總是要靠宋逸修出面,彈壓各方。

關於互市的爭吵,似乎就這樣告一段落。

在何太後與宋逸修的主持之下,晉國、西魏兩國言好,一時晉國北地戰禍驟減,民間紛紛稱道。

那時候,邊境還傳著歌謠,紛紛唱著「夜不閉戶」。

.

但韋無默常隨太後身邊,聽著何太後召對議政,也就耳濡目染,漸漸聽說了,西魏邊境的互市,總出些莫名其妙的亂子。

西魏胡人與邊地漢民沖突不斷,矛盾甚深。

然而,邊境遙遠,上達天聽畢竟有限,這摩擦一直未能尋到緣由。

延祚三年冬,冬雪沸沸揚揚,北方廣袤的草原,依舊淹沒在冰雪之下,民不聊生。

比這寒冷,更冷人肺腑的,是西魏忽然撕毀了互市條約,大舉進攻晉國。

邊境再度掀起戰亂。

這次不宣而戰,如同滴水落入沸油,朝中登時群情激憤。

他們指著輿圖上被攻占的城池,譴責宋逸修宦官亂政,輕信胡人,才導致了晉國被長驅直入,連失數座城池。

他們面紅耳赤,氣憤不已。

畢竟當初,在何容琛不便出面時,是宋逸修向那些重臣施壓的。有時是靠言官,有時是文臣聯名,有時是壓著奏章不放,有時遲遲不下朱批……各種手段玩得嫻熟,少不得有人對他懷恨在心。

如今西魏大軍來犯,戰禍燒身,前仇舊恨一齊涌上。

幾大兵權世家聯合奏議,要給天下無辜死傷的邊民一個交待。百姓何辜?江山何平?若不處死宋逸修,他們不能出兵!

他們言辭懇切,如忠臣置辯,滿腔對宦官亂國的痛恨。

此情此景,仿若倒錯幾年時光,回到了景祐九年,先帝同酈貴妃面臨的境況一樣。

但這一次,何家沒有站在何容琛身邊,他們亮出了刀,一起揮向她,逼她把「奸佞」處死。

也有文臣激烈反對,為宋逸修袒護,被御史大夫鄭舒才鐵嘴一張,內臣勾結外朝的罪名便又落下了。

朝中鬧了半個月,而西魏已經在寒風凜冽中,像風刀收割野草一般,摧枯拉朽地,連克兩座城池,晉國北地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冰雪。

邊境守將一邊困守城池,艱難等援軍糧草;一邊與西魏大軍僵持不下,苦苦抵抗。

而這一次,失掉的城池,再沒有韋氏少年公子帶家兵來救了。反而京中世家按兵不動,詭譎的陰雲密布皇宮上空。

----

那是一個寒冬的清晨,天還將亮未亮。

韋無默起床時,看到宋逸修已早早來了,正在外室安坐著等她,手中攥著一柄牛角骨梳子,還捧著一杯清茶,熱霧裊裊,他清俊的面容在茶霧後十分祥和。

他很少來此處,韋無默一陣驚喜,跳著跑去喚他。宋逸修轉過頭,親切地對她笑了,抬手摸她頭發,叫她坐到妝台前,說給她梳頭。

韋無默在妝台前跪坐好,心中跳躍著歡快。

宋逸修一邊梳頭,一邊問她課業。

又叮囑她要好好幫太後持理要務,閑下來時可以多陪太後說說話,太後很寂寞,也很喜歡她的。

他動作貫來溫柔,梳著頭也不痛。聲音也是不疾不徐的,在天際未亮的寒冷清晨,帶著深沉厚重的暖意。他再三叮囑她:「你待她是親人,她也會同樣待你。何家人好面子,以後她若被誰氣到了,忍著不發,你記得幫她理論。別叫她受了氣。」

他常常這樣關心太後,韋無默玩著手里的紅色頭繩,笑嘻嘻道:「好。娘娘待我比嫡母好多了,像我早去的娘,我可喜歡她。」

她也沒想到,這番話是她對宋逸修最後的承諾。

只笑吟吟地從銅鏡里看著他,他幫她梳了個雙環髻。

而後,他看了眼天色,說該走了。

他留下一個三尺見方的木匣子,囑咐了她幾句話,就告別。他說他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請她代他,在合適的時候,轉交那個木匣。

韋無默心下隱有不安,問是什么時候,他笑了笑,卻仿佛有點難過似的,說,阿琛臨終前。

在她發怔的時候,宋逸修已經離開,韋無默追出門,卻只看到他清冷的背影。

那之後,她就再也沒見過他了。連夢里也沒有。

唯那個踽踽獨行的背影,多少年來,銘刻在她心間。

再之後,她仿佛一夕就長大了。心底有一個聲音告訴她——茫茫世道,天地之大,卻就只剩下了她。所以,她要快些長大,代替宋逸修,保護她想保護的「母親」。

*****

於是謝令鳶在韋無默的識海里,看著時光荏苒而過。

看著何太後的長生殿,每晚宮里都會點起一片燈火,照亮漆黑的夜。

看著何太後每次要扛不住朝政時,會關上殿門,自己唱一唱皮影戲。

何太後八年未過壽辰了,她想節省國庫,對大臣說,可以苦一點,但國不能屈於外侮。

.

而後,謝令鳶從識海中走出來,頭有點沉,一步一步的,腳下也很沉。這片回憶一呆又是許久,仿佛有三個時辰了。

她往連環夢的城門那里走回去,一邊心不在焉地想,韋無默的夢似乎也沒什么缺口,該何解呢?

韋無默是司言的巨門星君,這是一顆暗曜,而她的九星宿命詩——

【是非論斷從無默,石中隱玉天驕落。韶華一世為銜環,延陵季子不忘諾。】

銜環是報恩,季子是守諾。報誰的恩?守誰的諾?

謝令鳶站在了戰火紛紛的春明門外,一邊思考,一邊等待酈清悟回來。她目光眺向另一端——那里是何容琛的識海——仿佛穿透了那片迷霧。

迷霧後,酈清悟也循著時辰,往外匯合了。

他在何容琛識海里疾步走過,看見她和宋逸修,坐在長生殿中。

*****

那一天,是延祚三年冬。

就像每一個黃昏,宋逸修逆著門外的暮光,踏進來。長生殿里,何容琛已煮好了茶,靜靜地等待著他。如新婦等待歸家的丈夫。

而這不同尋常的一天,他服了毒,還剩片刻時辰。

但還是很平靜的,他如常坐在她對面,用很溫柔的目光,細細描摹她的眉眼。見她含著淚,他伸出溫暖的手,輕輕為她揩掉了。

他開始囑咐何容琛。御前侍奉多年,他知道哪些臣為君,哪些臣為己,哪些臣為社稷,哪些臣為名聲,哪些臣為私利。知道他們所求,便懂了如何用他們。

你那么聰明,會懂的。日後陛下大婚,切莫立何家女為後。何家不可再強勢了,否則會礙了你。

我不在後,曹呈祥可牽制他們,但也不能過分信任。

懷慶侯武家可用,謝家亦是良臣,可扶持。

何容琛苦笑說:「你說我這些年,手上也沾了那么多血。我逼死了酈貴妃母子,逼死了韋氏,誅殺了輔政大臣……我也害怕,若他們回來找我,可你又不在,我該怎么辦呢?」

她眼睛里倒映出他的溫柔輪廓,映得無比清澈,因為有水光。她一遍遍問,你不在我該怎么辦呢?

若你不在了,這宮中一起守望無邊歲月的人,都離去了,剩下漫無邊際的日子里,只我一個人苦捱,我該怎么辦呢?

宋逸修幫她重新綰好了珊瑚珠發簪,很輕柔,仿佛儀式一般。描眉、貼花鈿、戴發簪,也確實是晉國風俗中,十分重要的儀式。他都為她做過。

他說:「要是你夜里感到害怕,或者難眠,你就點起盞燈,我會化作燈光,回來看你,陪著你的。」

何容琛緊緊地望著他,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那我信了……你不要食言啊。」

「不會的。君子信諾。」

梳完頭後他收回手,袖中的幽蘭香氣撲鼻。在最後時刻的溫馨靜謐里,這香氣勾起了她深埋於心底多年的疑問:「你當初,為何對我那樣好?初入宮……就對我照顧。」

越是在宮里待久了,就越發明白當年真情的可貴。

「你那時只是個青澀小姑娘。言之鑿鑿,說不信蒼天神佛,只信自己。」他莞爾,「我第一眼看到你,不知怎的,便想起了死去的家妹。又料到了你日後不會好過,莫名的替你憂心。」

何容琛搖了搖頭:「你知道,我問的不是這個。」

一室安靜。

窗外不知何時,徐徐飄起了雪花,飄落到他的肩頭。

那是延祚三年的雪。清冷,又溫暖。

「那你還記得,你在東宮時,有一日救了顧奉儀么?」

記得啊。那時先帝求學回京不過兩年,他深愛的人在宮外,便常常聽顧奉儀彈曲,那是江南名曲《長相思》,以緬懷他年少的思念。

韋晴嵐妒忌顧奉儀,卻沒想到嫉恨錯了人,先帝從來沒愛過她們後宮任何一個女子。娶她們也不過是出於政治原因罷了。

「我自幼遭逢家變,見慣了世態炎涼。」宋逸修微微一笑,眼中光華流轉:「看到你硬撐著挨罰時,忽然覺得,這宮里似乎也不是那么虛偽。我甚至記得,那時都入夜了,月光落在你身上,周圍一片漆黑,你卻像在亮著似的。」

心中飄浮了多少年的落葉,終於歸入了根里。何容琛釋懷了,眼中流淌過笑意。「那皇權害你至此,你恨么?」

「……恨的吧。可誰又不是被害的呢。」

他沒有撣去肩頭的雪花,任由它們被溫暖融化。認真想了想,「有時候我問自己,我恨帝王家么?——也會想要報復,想讓他們痛苦,初時才存了扶持你的念頭,你和他們都不一樣。」

何容琛嘆著氣地笑笑:「你想叫我生分了你,你走後我不至於太難受么?」

她真聰明。宋逸修露出一點點無奈的寵溺。

「我雖恨,但宋家家訓……我終不能為了一己私仇,置天下於不顧。大概,先帝也是明白這點,才放心用我,不在意我罪臣之後的身份。」

宋氏家訓,深刻入宋家每個子弟心中。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何容琛知道的,這家訓傳承了數百年。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而他,也是以此托付於她——他深懷家仇也放不下的,骨子里的抱負。

她向他點頭。你放心吧。

他看懂了,遂眉目舒展,唇畔還帶了淡淡笑意。

「說起家訓……」宋逸修望了一眼窗外落雪,它們像是水開成的花,在寒徹天空漂浮無依,終於歸落溫暖大地。他微微有些出神,輕聲道:「我想家了。」

年幼入宮,歷三十載,臨終前總算可以說一句——

我想家了。

可是,家,早已覆亡,只在很遙遠的童年回憶中了。

何容琛心中一陣抽疼,她也想家了。

可入宮後,面對權力誘惑的詭譎,再未敢想這個溫暖的詞。它成了遙不可及的奢談,極樂天國的聖地。

「家沒了。」她心中忽的一松,溫柔道:「就一起想想我們自己的家。」

他笑了,很高興:「好。」

他輕車熟路,去內室拿來了皮影:「我快走了,想再陪你做一場夢。」

想把所有好的,都盡所能給她。

他將皮影放在她手中,有些疲累地坐下來。其實坐著仿佛也撐不住了,就躺在她懷里。

他們溫暖地相依,殿外是紛飛的落雪,殿內上演著天底下最美的夢。

「於是那兩個相愛的人就下凡了,誰叫這天庭規矩太嚴,這世道欲壑難填,這蒼天絕情無眼。」

「來到人間後,他們化為書生和小娘子,一道隱居。」

他溫潤的聲音,在空寂的室內徐徐回盪,應著窗外的落雪,越來越輕。

「月照孤舟,盪去了錦綉山河……尋到一處村落……」

而她的聲音帶著纏綿的向往。「那是延綿如十里江濤的青山,是蜿蜒如仙女飄帶的溪水。」

「房檐生了青苔,籬笆沾了細雨……房前……種了大片的槿花,風一吹……就輕輕……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