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阿諛之詞(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低調大明星最新章節!

收起這些小小的心思,林依然還是繼續看了下去,等下還要出去找張揚,得看完才好決定待會兒怎么對他。

襄陽這邊寫到一半,郭襄仍生死未卜,張揚這個混蛋果然又換了視角,隨著郭靖思緒,開始寫起了楊過那邊的境況。

崖底是水潭,楊過沒有死,這都是通過前文已經知道的事情,不過第一次通過楊過的視角看到,還是有種終於踏實下來的感覺。

同時更大的期待也越來越強烈:楊過和郭襄都從懸崖上跳了下來,也都沒有死掉,那么小龍女呢?

繼續往下看,隨著蜂巢和人跡,小龍女並未身死的結果已經將近呼之欲出,但當楊過從潭底大洞穿過,找到了小龍女的居所時,還是覺得有點激動,又覺得好像楊龍黨也挺好的……

那小郭襄怎么辦?

她腦海里掠過這個念頭,就看到楊過正在小龍女所居的茅屋里面落淚,忽覺得一只柔軟的手輕輕撫著他的頭發,柔聲問道:「過兒,甚么事不痛快了?」這聲調語氣,撫他頭發的模樣,便和從前小龍女安慰他一般。楊過霍地回過身來……

林依然把這段看了兩遍,都還有種不真實感,就這么重逢了?

就這?

她暗暗在心里的小本本上給張揚記了一筆:期待這么久的重逢,你就寫成這樣?但還是繼續看了下去,看到「楊過才道:「龍兒,你容貌一點也沒變,我卻老了。」小龍女端目凝視,說道:「不是老了,是我的過兒長大了。」」這兒時,想起自楊過初遇小龍女至今的經歷,心里暗暗感慨。

然後再看楊過說「可知一個人還是深情的好。假如我想念你的心淡了,只不過斷腸崖前大哭一場,就此別去,那么咱倆終生不能再見了」……就又忍不住亂想,要是自己跟張揚分開十六年,他還會這樣喜歡自己嗎?

這是張揚想象中,或者說理想中的愛情?

她記起張揚曾說過的楊過的考驗,十六年……是最後一道考驗了吧?

楊過和小龍女沿黃蓉等人留下的繩梯回到崖上,視角再度來到襄陽,郭靖等人按黃葯師調配,沖針救郭襄,但蒙古大軍進攻襄陽,只得退兵去守城牆,郭襄臨死之際,仍在掛念著楊過……

看到這兒,林依然發現好像小郭襄似乎還是更可愛一些,只是楊過已經與小龍女在一起,還能怎么辦呢?

大概由於這番心思,隨後楊過與小龍女趕到,楊過斗金輪法王多番凶險,她反倒不覺得有什么,後來看到楊過擊殺蒙古大汗,才覺得有些意外。

她成績雖然不錯,但對這段歷史卻並不是很清楚,張揚又是學的歷史專業,看到這兒,不禁有些疑惑,難道歷史上這個蒙古大汗真是死在襄陽城下嗎?

再往後看,楊過立下大功,在滿城軍民的歡迎矚目之下,與郭靖攜手進城,可謂人生巔峰。她看楊過與小龍女重逢時,也只是感慨,但看到楊過反省:「二十余年之前,郭伯伯也這般攜著我的手,送我上終南山重陽宮投師學藝。他對我一片至誠,從沒半分差異。可是我狂妄胡鬧,判師反教,闖下多大的禍事!倘若我終於誤入歧途,哪有今天和他攜手入城的一日?」卻險些落淚。

襄陽之事暫了,郭靖說要去華山祭掃洪七公之墓,很顯然,最後一回就是華山論劍了。

林依然對這個倒不是很在意,對她而言,哪怕就此結局,其實也沒有什么了,唯一覺得遺憾或者掛念的,也就剩下郭襄了而已。

在文末,還有一段注明,引用了《元史》和《續通鑒》的記載,講明蒙古大汗身死的事情:歷史上是攻重慶不克而亡,為增加小說之興味安排為攻襄陽不克而亡。

看完之後,林依然又坐在琴房發了會呆,雖然還沒結局,但她仍覺得有些悵然,暗暗地想:「小龍女跟楊過成婚以後,會生孩子嗎?她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她出了會神,看一下時間,伸個懶腰,起身給張揚發消息:「我看完啦。」

張揚很快回復:「那我去找你,還是你過來?」

林依然心里一跳,爸媽難得都不在家……不過孔姨還在……於是給張揚回:「我去找你吧。」

「好。」

今天陽光很好,暖融融的,林依然換了白色針織裙,外面再罩一件羊絨大衣,對著鏡子看了看,滿意地點點頭,拎著包下樓。

袁通還沒到,她到樓下略等了等,拿手機瀏覽網絡上關於《神雕俠侶》的討論。

作為「情是何物」之後的第二次劇情大高潮,由於即將結局和已經提前做出了伏筆的楊龍重逢,這一回連載在網絡上掀起的關注、討論熱潮都是整個武俠小說歷史上的首次,林依然這時候剛看完連載而已,就發現方塘和諦聽兩個平台上,相關的討論都已經被頂到了熱榜第一。

其中議論最多的,就是楊龍重逢,以及楊過擊殺蒙古大汗解襄陽危局,其中不乏一些與她有同感的人,在吐槽關於楊龍重逢的那一段描寫。

「期待這么久的重逢,寫得也太平淡了吧?」

林依然瀏覽了一下,大概由於時間太短,居然沒有看到有反對發言,她皺皺鼻子,立即打字反駁:

這段寫得極好,只是沒有那么煽情罷了。

自從楊龍兩人分別以來,所有的關於重逢的鋪墊與描述,尤其是楊過等待小龍女的過程,頭發雪白、大哭大叫、決然跳崖,都是寫到極致的煽情,當然說是「煽情」或許不大妥當,應該當說是「動」。

包括其他人,郭襄、黃蓉等人對於這件事情的反應和舉動,都是「動」,到了重逢這一段,才轉為「靜」。

楊、龍兩人都已經經歷了人世間的大喜、大悲,所以不必再用什么華麗的言語和不凡的場景來表達他們此刻的情感,也沒有什么比這樣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重逢更能表達他們此刻的情感。

先急後緩是一種很高明的寫法,而張牧之用前面三十八回的轟轟烈烈,來歸於這最後一段的從容平淡,更是一種十分符合畫面傳統美學克制、含蓄的表達手法。

前文提到蘇軾的《江城子》,詞開篇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但詞末最終也只歸於「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晏幾道筆下的重逢,起於這樣華麗優美的場景描述,最終也是只歸於一句「猶恐相逢是夢中」而已。

這才是該有的場景,該有的情感,如果再延續前三十八回的轟轟烈烈、大悲大喜,那才是落了俗套,也就不是我們大家所熟悉,所喜愛的張牧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