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大家差點就被騙了(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低調大明星最新章節!

張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都很不喜歡,甚至稱得上厭惡所謂的魏晉風度,因為名士風流背後是五胡亂華的慘劇,衣冠博帶之下是無數生民的哭嚎,所謂衣冠南渡不過是山河傾覆後的逃亡喪亂而已,在他看來簡直就跟靖康二帝所謂北狩一樣,文人粉飾的荒唐可笑,掩不住慘痛可悲的事實。

這直接導致他對王羲之、謝安等人全無好感,連帶著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同樣有天然的反感,當初臨帖時看都沒看過王羲之所謂傳世名作。

然而今天卻意外地在楊雨婷身上瞥見了一絲所謂魏晉風度的美感,楊雨婷臨寫《蘭亭序》,張揚就與林依然在旁邊看,張揚的書法有取巧作弊嫌疑,因為這個世界上的兩周雖然也有大書法家傳世,但並無文徵明風格的書法,這讓旁人看來,他似乎摸到了一條可以繼續前行、自成一家的路。

不過自家事自家知,張揚很清楚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走到那個高度的,反倒是楊雨婷年紀雖小,但書法一道上似乎真的很有天分,未來登堂入室,能被冠以書法家的尊稱似乎都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她有時間繼續練習的話。

不過張揚隱約記得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似乎十幾歲書法就已經大成了,不知道楊雨婷有沒有可能在病逝前達到那樣的高度,她畢竟不用上學,想要學什么全看興趣,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要超過同齡人的……

他在旁胡思亂想,楊雨婷臨完一遍《蘭亭序》,揉了揉手腕休息,林依然才問她顧玉堂怎么不在家,得知陪梅映雪出門了。

楊雨婷洗了筆,賞看了一遍自己臨寫的《蘭亭序》,似乎頗為滿意,又聽張揚和林依然稱贊幾句,更覺得開心,三人閑聊一會兒,張揚坐在旁邊看她們兩個下棋,觀棋不語,覺得當前眼下的場景實在有如詩如畫的意境。

有種要創作的欲望,不過可惜的是,沒那個本事。

這局棋下了兩個多小時,顧玉堂和梅映雪回到家的時候,兩人都還沒下完,林依然執白貼目後以一子半告負,不過看起來似乎心情很好。

張揚覺得她應該是難得與棋力想當的人下棋,所以輸了也比較開心,畢竟她與爸媽下棋要被讓子,與自己下棋要讓子,棋力都有差距。

比較扎心的是,自己處於生物鏈最底層。

張揚這段時間與顧玉堂有了更多的交集和了解,對老人的戒備心里已經不再那樣強烈,不過仍不敢大意,好在自那天之後,顧玉堂從未在提起關於林復,關於生而知之的話題,這讓他放心不少。

顧玉堂如今已經幾乎徹底「退休」,但並未放下手中筆,反而由於空閑時間多了,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做一些比較「大」的事情,比如……重新解讀四書!

四書作為儒家經典,歷來為文人必讀,不過為了統治需求,歷代王朝都有針對四書做修改,加上傳承過程中的遺失,許多內容與原作都已大相徑庭。

以《論語》為例,論語有《古論》、《魯論》和《齊論》,後世通行的《論語》是結合《古論》和《魯論》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大概在漢魏時就已經失傳了。

不過隨著時代進步,考古工作的不斷展開,一件件埋藏地底的珍貴文物逐漸現世,許多塵封在歷史塵埃里面的事物重現光明,當代人們似乎看到了接近最初真相的希望,比如失傳千年的《齊論》,就隨著海昏侯墓的發掘而重現世間。

許多儒家經典都有類似的命運。古文典籍講究微言大義,不要說改動一兩個字,即便同一版本,是不同斷句、不同解讀,就撐起了兩千年來一代代大儒、世家的崛起與傳承,其中的空間可想而知。

顧玉堂如今想要做的,就是解讀最初版本的儒家經典,然而究竟做到什么程度,他本人仍處在強烈的思想矛盾之中。本來以老人的閱歷見識,已經很少有事情能讓他這樣為難和糾結,然而雖然儒家在近百年來遭受過太多的批判、抵制,它仍是華夏文明傳承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解儒家經典這種事情實在太大,遠不是寫一本書這樣簡單,成書後旁人可能的批判、指責倒在其次,心坎才是最難過的。

孔孟當年所思所想,就一定比後世歷代儒家先賢修改、注解的四書更好嗎?這個好該按怎樣的標准去評判?

這都不是簡單說清楚的事情。

顧玉堂會與張揚提起,多少會有相信他「生而知之」的緣故,不過很可惜,張揚對此提供不了任何建設性的意見,只能勸慰老人不用著急,可以慢慢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