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陰陽捭闔,言轉一國(2 / 2)

道果 戰袍染血 1548 字 2020-11-02

「大王,臣這兩天栽種花木,成果就在此處。」不等梁國主反應過來,邱言將蒙在缸口的布帛掀開,頓時,殿上議論聲再起,不少大臣都起身往里面看去,然後面露詫異之se。

幾個缸都不小,每一個都要一個壯漢才能搬動,掀開之後,從梁國主的角度看過去,能將里面的情形看個大概——

這大缸里面的景象大同小異,都是下半部分填滿了泥土,上半部分則種著樹苗、稻子。

不過,幾個缸中的樹苗卻有細微不同,有些茂盛,有些已經枯死,至於水稻倒是根根直立,顆粒飽滿,生機盎然,就算是不通農事的大臣,也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生機。

這一看,有些大臣生出疑惑,他們自然知曉國內的稻谷之災,更知道整個梁國上下,幾乎沒有完好的水稻田了,因為不明白,邱言這是從哪里移栽過來的水稻,竟是生機勃勃。

看著幾個大缸,梁國主越發疑惑,不由問道:「大司農,何故將這些東西帶到殿上?」

邱言指著幾個大缸:「大王,如今國中義理稻倒伏嚴重,所以臣便托人移栽一些,想要找出解決之法。」

「孤王也知道倒伏之事,」梁國主點點頭,有些不以為意,「那群反賊就是以此為借口造反的……」

說到這里,他露出憤恨之se:「伏又不是絕收!收獲之後,不是一樣能吃?他們這是早就有了反心,不過以此為借口罷了,大司農你這是舍本逐末了!」

說到這里,他心頭火氣越來越大:「稻政是好事!孤王施行,為得還不是倉稟?一時的困境算得了什么?小民眼界有限,看不出深意,因而鬧將起來,怎么連你這個國之重臣,執掌倉稟的大司農也辨不出好壞?著實讓孤王失望,越是混亂的時候,越要下定決心,平息眼前事,抵定萬世根!」

梁國主說話的時候,顯露出一絲雄風,有種雄主氣概,只是他的話,卻讓很多大臣暗自搖頭。

倒伏雖不是絕收,可農人收獲糧食,除了自用,一部分要上繳賦稅,還有通過販賣和以物易物,獲取生活所需,如今收獲減半,但朝廷未減賦稅,讓不少人家意識到危機,這才鋌而走險。

不過,卻沒有人出來解釋,蓋因先前有些大臣以農本為名勸諫,卻都被一心想做雄主的梁國主下了獄,那前任大司農就是其中之一。

再說了,這「農本」是法家的主張,盡管道理不假,卻被不少崇禮、講究「分尊卑,別貴賤」的國君排斥。

「看來,這位新任大司農也想勸諫啊,可惜只能白費功夫,還有可能xing命不保。」不少大臣暗自感嘆,「那張秦巧舌如簧,早就讓國主昏了頭,哪里還聽得下諫言。」

梁國主被張秦蠱惑,認為鎮壓下國內叛亂,然後推行稻政,最後五谷豐登,就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厚一筆。

這些事情,邱言在這兩天的時間里,多少都了解了一些。

「這梁主倒和前世的晉惠帝異曲同工,大晉飢荒,百姓易子而食,惠帝聞之,只問了一句『何不食肉糜』,沒接觸過民間,沒有勞作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又怎會做出正確判斷?」

既然沒有米吃,為何不去喝肉粥。

這一句看似荒誕,但並非不可思議,就像邱言前世,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對各行業專業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鬧出的笑話也就越多,說白了就是外行領導內行。

在惠帝來說,他是憑借生活經驗,正正經經的提出對策,在沒有網絡、報紙的時代,人們能夠了解的只有自己周圍,對皇帝來說,深宮後院就是整個世界。

「糧食減產,除了減少庶民收入外,流通減少,也引起了經濟問題,足以葬送一國,但這些東西,不能說給梁主聽,說了他也聽不懂,反而可能被誤會是譏笑他的學識淺薄,惹來殺身之禍,想要勸諫此人,要用另外的方法。」

這樣想著,邱言感到縈繞周身的yin冷之氣波動起來,有要沸騰的趨勢。

「這些yin冷之氣里,充滿了遺憾和後悔之念,針對的正是稻政,我魂入此身,緣由也在於此,將之解開,然後展現義理稻的義理,事成矣!」

另一邊,那張秦安坐不動,他看著邱言,眼里閃過一絲冷芒。

「此人也是個降臨之士,能在論道前魂入士林,該是有些見地的,他身繞殘留之念,是供奉文章,在士林留下痕跡,被接引過來,這樣的身份很容易破局,若連一個小國都翻轉不了,就太讓我失望了。不過,我已經沒有時間耽誤了,必須盡快得到農家的聖賢jing神,此人如果說服不了梁主……」

張秦想法一動,充斥大殿的意識頓時也有了變化,暗chao涌動,似暴風前奏,隱隱醞釀。

便在這時,邱言開口道:「大王,要成就大事,確實不該計較一時得失,您決議推行義理稻,是果決,可保境安民,是仁政,一旦兩全,ri後史書上,也是樁美談。」rs</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