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明理而斥鬼,修道而退神(2 / 2)

道果 戰袍染血 1571 字 2020-11-02

「該做的都做好,倒也不必慌亂,省的自亂陣腳。」

理清了思路,邱言便將事情放下,低頭看向手中書本,將之翻開,神念一掃,大致瀏覽了一遍。

「這書中內容確實有用,雖是寥寥幾句,卻都是經驗之談,靠我自己總結,不知要花費多少時日。」

此書所言並不復雜,整本書都是圍繞著香火願念進行闡述的。

照書上的說法,神靈的超凡之力,是源自香火,是眾生之念的具現,因而才能扭曲現實,而作為香火的來源,信民就顯得格外重要。但同時,祭祀亦必不可少,如果沒有許願、祭祀,再篤信之人,對神祇來說,都沒有意義。

沒有心屬之神,就算上香、許願,產生的香火願力也傳遞不出去;

心中有神,但從未祈求、祭祀,就不會產生香火願力,神靈亦得不到任何收獲。

「這說法倒是有趣,將信民當成資源,香火願力就是這種資源的產出,但想要收獲香火,先要占據一片土地,然後耕耘照料,這樣才能年年收獲。」

瀏覽說中書冊,邱言微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道理。

神靈是農人,而信民則是水稻,香火心念就是米粒,總要先占一塊田,拿到地契,地里的收成才是自己的,否則不過為他人做嫁衣,但同樣的,光有水稻,不播種施肥,水稻營養不良,或死或倒,一樣沒有收獲。

種庄稼要秋種夏收,不能一蹴而就,傳播神祇祭祀也是一樣,一時收獲,終不可久,就像邱言當初在青昌縣施粥,短短時間聚集大量民望,但時間一長,就會散去,這就是根基不穩。

對神靈來說,無論信民多寡,都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的是細水長流,而不是涸澤而漁,對於信民的管理更不能混亂,要有區別的對待,在維持祭祀團體歸屬感和凝聚力的同時,形成競爭機制。

這就是穩重求精。

書中說的很明白,只有能持續祭祀一年以上的凡人、凡物、生靈,才真正算得上信民,需要神靈予以關注,加以愛護和引導。

書中就以此為標准,對信民進行了劃分,並進行了簡單介紹。

這第一種,乃是不信鬼神之人,極端者壓根不承認神靈存在,這樣的人對神祇而言,不只是毫無價值,更是威脅,因為在一定情況下,這種人甚至能令鬼神退避!

要知道,神靈本是秉承眾生之念而生,若人人都不信了,神靈存在的基礎不復存在,早晚要煙消雲散,而面對一個全然不信鬼神的人,基於願念的神通,都有可能被對方的一兩句話擊潰!

不信鬼神者,多數都是倡導人道之人。

「哦?如此說來,這儒者和神靈之間,居然隱隱敵對!」

邱言立刻從這一段中捕捉到關鍵訊息,心頭閃過一道靈光,隱約間似乎抓住了什么,接著又看向後面的內容。

這第二種被提到的,乃是蒙蔽鬼神者。

這種人所做之事,如同字面含義一樣,有愚弄、利用神祇的嫌疑,這種人多數不會祭祀神靈,最多祭祀先輩,他們承認神靈存在,卻不覺得神靈至高無上,反而渴求得到與神靈相同的力量。

蒙蔽鬼神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修士。

無論是性修還是命修,其本身或許承認神靈,但不會盲從和屈從於神靈,反而更注重自身之力,希望獲得足以媲美神靈的力量,極端者甚至想要奴役神靈。

看到這里,邱言回憶起從前遇到過的修士,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人一旦有了修為,自然不會輕易服人,況且修士多數關注自身,緊縮心念,凝練魂魄,不會任由自己的念頭分出一縷,被神靈蠶食。如此一來,不只儒者,連修士都和神靈有敵對的跡象,看來這修行界的情況,應該並不平靜。」

感慨著,他又繼續看了下去。

書上所寫的第三種人,是心有鬼神者。

心有鬼神,就是相信鬼神的存在,亦覺得神靈鬼怪擁有著超凡之力,能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其實,嚴格算來,從這第三種人開始,才真正算的上是「信」民,至於前面的兩種人,對於神靈來說,不禁不是「民」,還是不小的威脅。(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ps:明天要去外地出差,更新時間可能會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