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絲業與棉業(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民國之紡織霸主最新章節!

「要說技術,你那手拉機確實是個好東西,聽說是從西洋那里引進的飛梭技術,小小改進,效率倍增。在家庭代工的商業模式下,也做到了與家庭副業的生產形態相適應。呵呵,算是淘到寶了。」

說到手拉機,袁寶山語含贊賞:「朝廷里的那些官僚搞洋務也是昏庸的很,眼睛都看到了西洋人的大機器上。飛梭這么簡單有效的技術,反而沒人去關注去引進。在這一點上,邵文比那些屍位素裹的舊官僚或是洋務派都精明百倍。」

楊邵文謙遜幾句,只說是運氣使然。他這話也不是完全謙虛,聽了袁寶山對家庭副業的理解後,他的思路開闊了許多。

成本低、流動資金少、低生產技術、低勞力、單獨操作、非連續化!他沒想到開發一款成熟的手工紡織工具需要考慮這么多因素。他原先的手拉機因為只是原來投梭機上的小改動,所以問題不大,占用流動資金的問題又被他用家庭代工制解決了。手拉機的成功推廣確實有僥幸的因素。而如果他想再推新的紡織工具,在這么多因素的制約下,怕是沒那么容易了。

一時間,楊邵文有點士氣低落,感覺自己研發紡織工具的前景似乎不是那么樂觀。

「袁老,以我猜測,我們這里其實以前應該也有過不少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吧,只是都被這種家庭副業的生產形態給淘汰了,是嗎?」

「當然!」袁寶山此時有一種手藝人的自傲:「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的《農書》、《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技術類書籍,都有許多先進的紡織機械的介紹。只是因為大多不適應小農副業的生產形態,慢慢都被淘汰了。」

「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黃道婆?」袁寶山知道楊邵文是個讀書人,只是不知他平時是否涉及這類技術類典籍。

楊邵文點點頭,黃道婆的大名他還是聽過的。知道她對中國古代的紡織工業很有貢獻。

袁寶山介紹道:「根據王禎的《農書》記載,早在元朝時期,黃道婆就發展出了一套軋棉用攪車,彈棉用繩弦大弓,紡紗用三錠腳踏棉紡車的工藝。但你現在在武進、在蘇南,還能看到這些工具的身影嗎?我們現在的農戶軋花還是手工去籽,彈棉用的還是小竹弓,紡紗用的還是手搖紡車!」

袁寶山一聲嘆息:「這些工具其實一點都不復雜,我看著《農書》中的圖紙,一天就能造出來,成本也不高,農民也能夠負擔的起。為什么還是被淘汰了,就是因為這些工具需要多人協作配合,不被農民喜歡。」

楊邵文也是一聲嘆息,為技術革新在落後的生產關系面前的悲劇命運而扼腕不已。

「黃道婆這些技術、工具算是簡單的。我國絲、麻紡織的歷史要悠久的多,書籍中介紹到絲、麻類紡織機具更要先進、復雜的多,只要稍加研究修改就能用於棉紡織。但連黃道婆的這套技術都難以生存,造再先進的機器又有什么用?」

見楊邵文有些意氣消沉,袁寶山拍拍他肩膀鼓勵道:「我說這么多,不是要打擊你研制紡織工具的積極性,而是希望你在研制時,一定要將生產形態的因素優先考慮進去。我是個老木匠,還是非常希望看到有先進的機具能夠研制出來,並推廣得出去。」

既然家庭副業的生產關系落後,那為什么不去試著改變這種生產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