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棉紡大紡車(2 / 2)

紡棉花則不同。棉纖維短,平時都是纏繞在一起,紡棉之前要先將棉花搓成細長的棉條。紡時從棉條中抽出纖維,使之成為細勻的紗線,然後利用紡輪的旋轉,使得紗線捻絞,最後再把紡成之紗繞於紗錠上。從棉條中慢慢抽出紗來,這是棉紡工序中的獨特之點,為紡絲或是紡麻所無。因此,紡棉時如何放置棉條就是一個特殊的問題。

手搖紡車右手搖轉紡輪,左手握棉條徐徐從紡錠旁移開,此時棉緒便被抽出引產。足踏紡車,紡工以足運輪,左手握棉條,右手抽緒並均捻。人的左手5個手指最多能夾4根棉條。因此,在我國古代技術典籍中,三錠四錠的紡車並不缺乏記載。可見,在我國的棉紡織歷史中,「多錠」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只是紡車的錠數都無法突破人的手指的限制。

「我看你研制的珍妮機,無論是錠子或棉條都是通過置在框架兩旁的一根橫木集體運動的。如果把這個橫木的裝置改裝在大紡車上,我覺得制出幾十錠的棉紡大紡車也是可行的!」

理論上,要解決4錠以上棉紡紗機的棉條放置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造一支「大手」,代替紡工的左手,以便握拿4個以上的棉條。珍妮機上的橫木裝置就相當於這支「大手」,如果紡工左手握此橫木,徐徐拉向左方,逐漸離開紗錠,就是代替人工抽緒的工作。

聽了袁寶山的改造思路後,楊邵文哪里還坐得住,早飯也沒顧得上吃,連忙拉著他到工場去研制棉紡大紡車。

楊邵文研制珍妮機的工場場地有些亂糟糟的。他為了研制能紡粗紗的多錠紡紗機,嘗試了許多機械構件,只是都不太成功,許多工件被他擺放的到處都是,他也沒顧得去整理。

袁寶山眼尖,發現了幾根圓柱形木質零件,問楊邵文有什么用的。

「這是羅拉裝置,英文roller的翻譯語。」(羅拉紡紗,由懷特與保羅發明,是現代紡紗機械的重要組成結構。其出現的年月還在珍妮紡紗之前,只是當時並沒引起太大的反響。)

羅拉紡紗,這是楊邵文這段時間研究的一個課題。他聽人介紹,上海那邊的機器紡紗機大都有這種裝置。楊邵文根據別人的模糊解釋,而英文roller差不多就是「輥」的意思。自己稍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它的機理。他讓工匠打造了一套木質羅拉裝置,希望能用在手工紡紗機中。只是木質結構實在不敷使用,鋼鐵結構又很不經濟,慢慢也放棄了這套結構。

袁寶山也是個出色的匠人,聽楊邵文一解釋,也就明白了原理。

「我改造大紡車的思路是模仿手搖單錠棉紡車的紡紗動作制成。這羅拉紡紗的原理應該是與足踏棉紡車的動作相同。前後兩對羅拉正相當於紡工左右雙手的手指。中國紡工靠雙手的距離來抽緒。在羅拉紡機中棉紗由每對羅拉之間的夾縫中通過,形同兩指夾值棉條,前後兩對羅拉的旋轉速度不同,因而將棉緒抽長。」

「是的,確實就是這么個原理!」

楊邵文見袁寶山若有所思的模樣,知道他又在考慮這種方案的可行性了。「袁老,咱們還是繼續研究大紡車吧,羅拉紡紗我已經放棄了!」

「為什么?以我的理解,這個羅拉紡織應該能更准確的控制拉伸倍數,紡成的紗線應該能更加均勻!」

「它能紡出更好的紗是肯定的。只是要制造出合格的鐵制羅拉裝置並非易事,我用木質結構又不能滿足要求。這羅拉結構怕是不適合用在手工機具上的。」

聽他如此解釋,袁寶山也就沒再說什么。他自己也知道機器的制造成本從來都是很敏感的因素。當下便也不再多說。

接下來的幾天,楊邵文與袁寶山兩人根據《農書》上對大紡車的記載,結合橫木結構,研制適用與棉紡的多錠大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