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合作社(2 / 2)

去上海開辦紗廠的事情就這么定下來,眾人接著便詢問楊邵文的防守計劃。

「所謂防守,就是從土紗上著手。辦機紗廠固然是正道,但所需投資不小,我們短期內也不可能做出太大的規模。這么大的市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吃肉,我又實在不甘心。我的辦法就是從土紗上挖掘潛力。」

「怎么挖?」這是眾人關心的問題,土紗競爭力太弱,沒點非凡的手段,土紗可不容易翻身。

「首先是手工工具的改良。這方面我們機械部已經做出了不少成果,在效率的提升上,比起以前的土紗生產有了不小的進步。當然,正如很多人所擔心的那樣,這些工具可能不被普通農戶所接受。」

「為此,我想了一套配套措施。這個配套措施,就是在農村推廣生產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

在座的人都有些迷糊,沒人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楊邵文也知道這對他們是個新鮮事物,他從桌上捧起一疊資料,紛發給這些中層干部參閱。

資料中關於合作社的內容不少,大伙看完需要一點時間,會議室於是便剩下一片沙沙的書頁翻轉聲音。

等在座的大多數人都粗略的看完後,楊邵文簡要的總結道:「原先,當機械部研制出幾件不錯的手工紡織設備後,我就有開手工紡織工場的想法。只是最後各項成本測算的結果揭示,手工工場的生存環境也還是比較脆弱。因此,我便設想,能不能將工廠制與家庭副業的模式結合起來。於是,我便想到了合作社制度!」

「合作社是勞動群眾自願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所建立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它既能保持家庭副業的一些優點,如投資成本少,人力成本低,用工靈活,能照顧到家務及農業生產等特點。同時它也具有手工工場制的特點,比如能組織起農戶進行一定程度的協作生產,借助合作社這個平台農戶們也能用得起一些較昂貴的工具設備,在物資的采購與銷售上也比單個人更有優勢……」

「合作社也不是我拍腦袋想出來的。在我們國家可能是個新鮮事,但西方國家其實已經有這種組織了。就我所知道的消息,早在1844年的英國羅奇代爾鎮,當時的28個失業紡織工人就發起組織了一個『公正先驅者消費合作社』,做得非常成功,目前聽說社員人數已經近萬,股金從幾十英鎊積累到了幾十萬英鎊。所以,合作社不是什么理想主義的空想,而是有前人的實踐基礎的……」

楊邵文開始一條一條的介紹合作社的優勢以及建合作社的必要性,但相對的,底下的干部們疑問更多。

「這不太容易推廣吧?光是組織章程就有好幾頁呢。」

「是啊,咱們自己組建股份公司,我到現在也還不能說完全理解透徹了。這合作社看起來比建股份公司簡單不到哪里去,農民們能明白?」

「就算是辛辛苦苦幫助農民建起來了,那我們公司圖的是什么啊?」

「我也感覺,公司似乎得不到太多的利益,起碼不會比我們現在的利潤高。這合作社不值得我們花大精力啊!」

大伙的疑問與顧慮,楊邵文事先都有所准備,他耐著興致一條條的給大家解釋,足足用了大半天的時間。大伙看老板推行合作社的態度甚是堅定,加上他一貫來的英明與遠見,慢慢的便也接受了楊邵文的這個「防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