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改名復興(2 / 2)

雖然楊邵文也知道很多公司都是以創始人的名字或姓氏來命名的,但他還是不太滿意,覺得那這太小家子氣了。

「本來我還沒想好公司名要改叫什么。幾天前,閔知縣、盧會長和富通錢庄的富老板過來拜訪,他們說的話,深深的震撼到了我!」

隨即,楊邵文向股東們復述了那天談話的內容。同樣的,大家都被那每年4000萬兩的棉紗進口額所震驚,也進一步明白了楊邵文為何要堅決進入棉紗業。

他語氣有些低沉的說道:「你們許多人或許都知道,我們國家在外面被人叫做絲綢之國的,我們自古以來那就是紡織強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依靠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將我們的紡織品輸出全球各地,這才有了我們漢唐的強盛,兩宋的富庶。可如今呢,我們的紡織業還能看到祖上當年的雄風嗎?沒有了。如今我們只能為外國人植桑養蠶靠出售生絲過活,在更大宗的棉制品市場上,市面上大量充斥著英國的細布、美國的粗布和印度的棉紗,我們只能靠著土布市場勉強維持。」

「咱們公司是干紡織的,面對如今這番景象,我不知道大伙有什么感受。我自己是深感慚愧的,自覺愧對祖先。因此,我給我們公司定下了第一個使命,就是要復興我們國家的紡織產業,重振我們祖上紡織帝國的雄風。」

「我給我們公司定下的第二個使命,則是要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這對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可能覺得有些遙遠,甚至覺得這不該是我們這種鄉下的小公司該承擔的。但我很推崇這么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如今不是身處太平盛世,而是處在極為深重的民族危機當中。尤其是甲午一戰,各方列強都看出了清廷的虛弱而對我們虎視眈眈,我們的國家民族實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賺安逸錢,那是絕無任何可能的。」

「我們雖然能力有限,但既然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就應該為國家的救亡圖存貢獻自己的力量。咱們是干實業的,那就從我們的本行出發,走實業救國的道路,助力於民族復興的大業。」

他隨後看了看底下的股東,很多人都是由盧佟海介紹過來,都經歷過甲午海戰。

「你們當中很多人是北洋水師的水兵,我不知道你們對甲午戰敗是否還耿耿於懷。但沒關系,你們或許沒機會在海上把失去的重新奪回來。但在紡織戰線上,你們一定有報仇的機會。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們,日本人主要是依靠紡織品來賺取外匯的,你們如果在紡織戰線上將他們打垮,日本人也沒有了任何造軍艦的本錢。你們心中的什么仇什么怨,都可以報了。」

包括盧佟海在內的許多原北洋水師的水兵,兩眼立時發亮,顯出炯炯光彩,楊邵文的話確實給他們打開了一道嶄新的窗門。。

楊邵文也沒一味的唱高調,志向可以高遠,但也須腳踏實地。他語氣一轉,回溯了一番自己這幾年的經商經歷。

「我當初棄文行商,雖然是生活所迫,但也有復興祖上家業的想法。雖然我不知道自己在天上的父母對我行商的選擇是否滿意,但從財富的角度來說,我已經部分實現了自己復興家業的願望。」

「大家向上回溯幾代人,肯定能找出自己家族顯赫一時的時候。從個人角度上來說,我們辛勤工作努力拼搏,除了養家糊口維持生計外,將自己的目標定位為復興家業,那也何嘗不是一個美好的選擇呢。」

「我說這么多,就是想讓在座的員工和股東們能明白乃至理解我們公司的使命與責任。那就是家族復興,產業復興,民族復興。而我們公司的名字,就要體現出這種使命感。」

「我提議,將我們楊氏布業公司更名為復興公司!」

股東們覺得自己眼前似乎變得豁然開朗,全身有一種顫栗的激動感。他們明白,那是自己身上被一種叫做使命感的東西所召喚的結果。

工作不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謀生,而是一種責任,一種對家族的責任,對產業的責任,對整個民族的責任。楊邵文的話說得真好啊,許多人在這一刻覺得自己很崇高,很幸福。

最後,楊邵文將公司更名為復興公司的提議得到了股東大會的全票通過。不僅如此,大家還一致同意,將今天也就是西元1897年1月27日,作為公司的司慶。因為在這一天,他們的公司得到了鳳凰涅槃一樣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