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諸葛亮(上)(2 / 2)

青帝 荊柯守 1533 字 2020-11-04

城南是大片官方禮儀建築,包括靈台、明堂、太學都建立在這里,正是太學生6續放學的時候,熙熙攘攘的人流背景下,就望見四十六座漢白玉大碑高高聳立,壯觀磅礴,文氣如海。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小臉上洋溢著幸福。

他自小熟讀各家典籍,知道這就是左中郎將蔡邕主持的大規模石刻碑林——「熹平石經」,篆刻了從天下遺卷里搜集校正的《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七部正經,總計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有一種赤色文氣沖霄而起,代表有史以來文明精粹的結晶,原本要被董卓下令和太學一起摧毀。

幸今上興兵拯救了洛陽,也拯救了高祖劉邦廟、靈台、太學、熹平石經、府藏書庫、少府將作監等一系列承載特殊歷史和意義的建築。

進去報名,沒有見到本院院長真人,過去的一個儒學老師給他辦理的入院手續,只聽他絮叨說:「院長又被太後請去,據說是請益道法,嘖……」

諸葛亮瞥一眼這個五經博士,清楚這與今年文壇紛爭有關。

自古以來強朝都是文武同興,今上的武功自是不必說,力挽狂瀾都不誇張,而似乎是為即位做輿論鋪墊,今年文事動作很多,不僅擴建太學、確立國家圖書館、改造靈台上舊有的觀星台,還在各郡重建官方學校。

朝廷榜文請避難山林的學者出來擔任教授,不拘泥於古文、今文學派,甚至不限制儒家以外的法家、墨家雜家流派出身,很是吸引了一些被排除主流之外的寒門子弟。

對奉行現世主義、拿來主義的今文學派來說,這一點不算什么事,但他們現在是非主流。

對奉行統一章典、好古尊聖的古文學派儒家來說,新帝這種引用五經外學者的做法無可容忍,各地官學都有不少五經博士撰文指責皇帝,是效秦法,甚至有人要請故尚書盧植出面,被盧植一個手杖敲破了腦袋,直接轟出門去。

可見在人心趨定的大氛圍下,九州內部的格局正趨向穩固,文壇上些許逆流終究只是族運洪流中的小水花,動搖不了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漢風的器量很廣,洛陽朝廷方面聽說這種事情,只是一笑置之,罰了那個倒霉家伙三月俸祿了事,在神州靈氣漸濃郁,新生力量體系興起的鼎革時期,根本無所謂過去這種學派之爭。

別人怎么想不清楚,諸葛亮自己是沒心思參與,心忖:「有這閑工夫不如自己多修煉修煉,以期功參造化,俯仰天地,得至理於一心,而後躬身就世,引著大漢洪流攀至巔峰,萬世與共,豈不快哉」

直到進了安排給自己的獨立寢室,稍事休整,展開手掌,絲絲白色的靈氣,在手指尖凝聚,解封了一枚訊盤,開始瀏覽道院內部的最新訊息。

在一堆學弟學妹的修煉提問中,尋找自己感興趣問題,最後在一個深入偏門的問題後面,標注上自己答案。

關閉訊盤出去時,余光滑過提問人名字……龐統?

諸葛亮晃一下腦袋,總感覺名字有點印象,但又不記得這個人,或是哪個道術雜志上看過。

「世界已經變了……」

諸葛亮早在十一歲時就知道了這點。

那次叔父帶著去赴宴會,今上贈送一本《雲水紀圖》。

這次偶然的機緣,他珍惜研讀起此書,似對道法有種天然適應性,海綿一樣飢渴的吸收著里面的知識。

每一天都在不斷嘗試、總結、積累,只四年間就達到了練氣四層,離靈池開辟只有一步之遙,卻遇到鴻溝一樣,怎么都無法突破。

他尋思著,或這是自己氣運和靈力積蓄的不夠,無法成功。

「離去水府實習條件不足,或去軍中歷練一段時間,比較容易積攢氣運,加靈氣積累」這個才十五歲的少年,雖失去了叔父的官方渠道,又長期滯留在鄉下,但有道院學子的專屬訊盤,基於自己獲取的信息,還是能做出了一些判斷,所以兄長諸葛瑾一來訊相召,馬上就啟程水路過來。

日夜兼程,才半路就聽聞了應王稱帝的轟動性消息,怕事情有變,緊趕慢趕終於趕到洛陽,平靜氣氛讓諸葛亮舒了口氣。

「無論如何,誰都不能阻擋漢德三興……第三次,是個很重要的意味……

「這已是今上稱帝後的第十五日,洛陽平靜,天下平靜,這過渡順滑,不得不讓人佩服今上對時機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