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輔和科道(1 / 2)

小閣老 三戒大師 1305 字 2020-06-18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來京師也有好幾個月了,趙昊依然距離大明的頂層過於遙遠。

當沒有史料支撐時,他自然無從去探究,隆慶二年的殿試,到底發生了什么變故。

何況,那也不是他該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測出,考生成績大面積起落,肯定不是因為文章質量引起的。

因為會試閱卷時,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經過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審閱斟酌。能被中選的文字水平都沒問題,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說過,中式舉子們基本上對國政一竅不通,寫出來的殿試文章也大都是鸚鵡學舌,閱卷官們基本上還是以文字水平來評判高下的。

加之殿試的閱卷只有兩天。所以讀卷官們既沒能耐、也沒必要,去改動會試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當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導致。

又因為涉及變動的人數實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關系、通關節所致……要是能有這么多舉子,能走通國家掄才大典的關系,那大明朝亡國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便是策論的觀點了!

通常為了保險起見,中式舉子們都會采取官場上流行的觀點,來作為對策的核心。

因為他們還沒踏入政壇,所以閱卷大佬們不會笑話他們人雲亦雲。

反而貿然出奇會給大佬們,留下不夠穩重、嘩眾取寵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論卷中的觀點,大部分都是大路貨的陳詞濫調。

如果是錄取者突發奇想,希望通過對殿試策論的褒貶,來傳遞某些與大環境相左的觀點,那就說得通了……

~~

大膽猜想之後,就是小心的求證了。

首先,在本年的殿試題中,隆慶皇帝一共提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消除流民,二是如何抵御外辱。

趙公子說是三個,自然是為了掩人耳目了。他就是再能掐會算,也不能剛剛好兩個全猜到,一點余量都不留啊。

那樣不科學。

趙昊靠坐在火爐旁的搖椅上,膝蓋上搭一條提花毛毯。

微微搖晃中,他閉著眼,回想自己印象里,幾份名列前茅的對策卷。

趙昊要提煉出他們的論點看一看,到底藏著什么不一樣的觀點。

尤其是那羅萬化的,居然能讓閱卷的大佬,不顧多年的規矩,為一個吊車尾的中式舉人,戴上了狀元的桂冠。

在心里仔細過了一遍,羅狀元那冗長的四千多字大文章,趙昊很快將要點提煉出來。

首先,羅萬化針對『游惰者多,歸農者鮮』的流民問題,提出了還算有見地的一家之言:

一是,『欲驅天下之民皆力於本,其道無他,唯貴谷粟而已矣。』

所謂『貴谷粟』,出自晁錯的《論貴粟疏》。大意就是提高糧食價格,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高了,種地的積極性增加了,自然就樂意回去種地了。

二是,提出對天下的土地進行清丈,打擊投獻,讓豪勢之家無法逃稅,從而分擔農民沉重的負擔。

這就是十年後,張居正在全國推行的『清丈畝』了,可見羅狀元是有兩把刷子的。

三是,恢復太祖時制定的鹽法——由商人運糧食到邊關換取鹽引,這樣糧價自然上漲,朝廷也可以收鹽稅來代替對農民的盤剝,達到給百姓增收減負的效果。

在第二個問題,如何抵御韃虜上。

羅萬化提出『改變重文輕武的現狀』、『用三年時間重新練兵』、『以屯鹽之法理財積蓄力量』、『然後尋機決戰』的一攬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