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以鄰為壑(1 / 2)

小閣老 三戒大師 1166 字 2020-06-19

一萬里束水成溇,兩千年綉田成圩。

船行吳淞江上,吳承恩向趙昊講解道:

「原先太湖出水流速很快,瓜涇口和吳淞江上游幾乎沒有泥沙淤積。但從開鑿大運河之後,蘇州生齒日繁,商貿發達,便又在下游水系修築了很多長橋、長堤和挽道,大大減緩了太湖出水流速,於是泥沙淤積嚴重,地勢低窪的南岸便成了灘塗。」

「嗯。」趙昊點點頭,聽得十分認真。

「後來人們把灘塗改造成了圩田。」吳承恩指著江堤

「他們先在淤泥地上,開挖一條溝渠,然後在溝渠兩岸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兩道透水的擋牆。這樣泥土里的水份透過竹木圍籬滲入溝渠,也就是所謂的『溇港』中。」

「挖出的泥土又堆在湖岸邊,形成一道河堤,新的陸地便出現在了太湖南岸。」

「這個法子好哇,圍出來的地又肥沃無比,蘇松一帶人多地少,誰能不眼紅?於是各縣爭相修築圩田,大肆侵占灘塗。」徐渭冷笑接過話頭道:

「好比這南岸的吳江縣,十幾年前縣城距離湖岸也就是二里許,如今卻增加到三里了。這多出的一里地,就是被侵奪的河道啊。」

「事實上,這瓜涇口也叫南太湖的,湖面浩浩湯湯直接與昆山的淀山湖、澄湖連成一邊的。幾百年淤積侵奪下來,如今只剩下這么一個喇叭狀的河灣,哪里還有什么蓄水功能?」徐渭拍打著欄桿,怒氣沖沖道:

「我要是林潤,頭一件事就是把這些圩田全拆了。」

「你也別太極端了。」吳承恩苦笑一聲道:「其實溇港口都是有水閘的,整個吳江縣十八條溇港就有十八個水閘。這會兒只要打開水閘,就有十八處泄洪口,下游來水的壓力自然大減。」

「只是這樣一來,南岸的萬頃圩田統統都要泡湯,吳江縣當然不答應了。」吳承恩說著,指一指南面湖堤上,冒雨巡視的一行人道:

「那是吳江縣的護塘隊,每到汛期便日夜巡邏,唯恐他們修的石塘出了意外,淹了自己的圩田。」

「石塘?不是泥巴堆的嗎?」趙二爺插嘴問道。

「泥巴哪有石頭結實?」徐渭聞言大笑道:「人家早就換成百里石塘了!」

「百里,這么大手筆?」趙二爺吸了口冷氣,難道某位吳江知縣也像我兒一樣有鈔能力?

「是前後數任知縣,花了幾十年時間修的。」便聽徐渭哂笑道:「這可是保全縣平安的大好事兒,要立功德碑,進鄉賢祠的。還能名正言順從里頭撈錢,當然沒人肯落下了。」

「他們自己倒是不淹了,可太湖水全都跑到我們下游來了。」吳承恩嘆口氣道:「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以鄰為壑』啊。」

「昆山縣就看著他們以鄰為壑?府里也不管嗎?」趙守正氣憤問道。

「民間每年不知要為此事打多少次架,不然吳江縣怎會組織護塘隊?」吳承恩苦笑道:「昆山知縣也到府里告過狀,別說拆掉石塘了,就是求他們在汛期開閘泄洪都不同意。」

「人家理由也很充分,修石塘就是為了防汛,哪有開閘泄洪淹了自己的道理?」吳承恩又兩手一攤道:「還有個根本原因,兩百年前夏元吉治理太湖時,圩田都是屬於官府的。上頭一聲令下,就能直接開閘泄洪,淹了圩田進行分洪。」

「但這一二百年間,官家的圩田早就被豪勢之家瓜分私吞了。他們怎么可能為了別的縣的百姓,犧牲自己的利益?」

趙昊默默點頭,湖畔圩田過多,又不能承擔圩田本身的泄洪功能,下游自然深受其害。

「吳江縣的人還振振有詞說,修堤御水天經地義,昆山也可以修堤啊,又沒人攔著。」吳承恩輕嘆一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