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戰車洪流,無堅不摧!(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錦衣殺明最新章節!

炮兵營的統領自然是雲奇風。對炸葯包的使用,最出色的就是他了。他對炸葯包的鑽研,也的確是到了入迷的地步。黑色火葯到了他的手里,所有的潛力,都被逐漸的開發出來了。炮兵營的副統領,則是一個叫做彭當的年輕木匠,他是劉廣梁的關門弟子。炮兵營的戰斗力要充分的發揮出來,關鍵還在於投石機的各項維修保養工作。

白衣軍炮兵營的初步編制,是二十五門的投石機,每個投石機配備十個士兵,總共是二百五十名的士兵,剛好是一個中隊的人數。當然,這是炮兵營全部的架構。由於投石機的生產數量有限,不可能這么快就全部裝備起來。在炮兵營組建的時候,只有兩個小隊,總共是十架的投石機,編制人數剛好一百人。

「轟隆隆!」

「轟隆隆!」

「轟隆隆!」

在炮兵營成立以後,進行了一次齊射。

十個炸葯包,被同時拋射出去,落點分散在方圓五十丈的范圍內,頓時引發了連串的爆炸,整個試驗場,都是一片的滾滾黑煙,地動山搖,氣勢驚人。從爆炸的范圍來看,十個炸葯包一次齊射,基本上可以控制足球場大小的一塊區域。如果處在這個區域范圍內,非死即傷。這樣的效果,讓徐興夏感覺很滿意。如果韃靼騎兵下次再發起人海戰術的話,他們一定死定了。

炮兵營的組建沒有太大的難度。對於炮兵來說,最主要是要心細如發,見微知著,不允許有一點點的錯漏。否則,炸葯包在投石機上爆炸了,周圍的人,都要全部完蛋。這意味著,每個炮兵戰士,都必須是老實人。喜歡耍滑頭的,喜歡搞點小聰明的,喜歡花哨的,都不適合去做炮兵。

和炮兵營相比,戰車營的組建,就有點難度了。有關戰車營的組建,絕對不是徐興夏的心血來潮。事實上,當時的明軍部隊,大部分精銳,都擁有自己的戰車部隊。特別是在遼東地區,無論是熊廷弼,還是孫承宗,又或者是袁崇煥主政,麾下部隊,都擁有大量的戰車。當然,這里提到的戰車,和後世的坦克、裝甲車之類的相比,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明朝自從建立以後,就十分重視火器的發展。朱元璋建國的時候,明軍的火器就相當可觀了。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明軍隊伍里面的火器數量,已經相當的普及。三段式的射擊,早就發明了。大炮先轟,騎兵兩翼插上,步兵正面突破的戰術,也被明軍使用得十分的嫻熟。要不然,蒙古人也不會被打得一敗塗地,一潰千里了。

戰車,就是火器發展的產物。火器的強大火力和威懾力讓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以火器的威力配合戰車使用,在戰場上或許會相得益彰,使二者的特長都展露無疑。於是,一些發明家開始構思一種加載大炮和火銃的新型的戰車。「正統十二年,始從總兵官朱冕議,用火車備戰。自是言車戰者相繼。」一時成為熱門議題。

據《明史志68》,正統十四年,給事中李侃設計的一種這樣的戰車首先被采納制造並用於邊防,這種戰車「用七馬駕……以車載槍二十,箭六百,車首置五槍架,一人推,二人扶,一人執爨。試可,乃造。」

此戰車服役於寧夏邊境,因寧夏當地多溝壑,所以並未在實戰中使用過。至於其他未曾被采納而用於軍中的發明更多,例如弘治十五年,「陝西總制秦紘請用只輪車,名曰全勝,長丈四尺,上下共六人,可沖敵陣。」十六年,「閑住知府范吉獻先鋒霹靂車。」

還有一些裝甲車雛形的發明,如,「蘭州守備李進請造獨輪小車,上施皮屋,前用木板,畫獸面,鑿口,置碗口銃四,槍四,神機箭十四,樹旗一。行為陣,止為營。」又如,「吏部郎中李賢請造戰車,長丈五尺,高六尺四寸,四圍箱板,穴孔置銃,上辟小窗,每車前後占地五步。以千輛計,四方可十六里,芻糧、器械輜重咸取給焉。」

另外一個曾經服役的戰車是定襄伯郭登所創。景泰元年,「定襄伯郭登請仿古制為偏箱車。轅長丈三尺,闊九尺,高七尺五寸,箱用薄板,置銃……每車槍炮、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無事輪番推挽。外以長車二十,載大小將軍銃,每方五輛,轉輸樵采,皆在圍中。」不過考察之後結論是,「此可以守,難於攻戰,命登酌行。」

郭登這種「移動城堡」式的戰車後來經過改造,「前銳後方,上置七槍,為櫓三層,各置九牛神弩,傍翼以卒。行載甲兵,止為營陣。」在嘉靖時終於派上了用場,「四十三年,有司奏准,京營教演兵車,共四千輛,每輛步卒五人,神槍、夾靶槍各二。」從數據來判斷,這些都是輕型戰車。

一些邊鎮將領對此類構思也頗有興趣。成化時,大同總督余子俊甚至曾組建過這樣一支「坦克」部隊,「以車五百輛為一軍,每輛卒十人,車隙補以鹿角。既成,而遲重不可用,時人謂之鷓鴣軍」。從數據來說,這些依然是輕型戰車。

隆慶年戚繼光出任薊門總兵時,曾做過騎車結合的嘗試,「每營重車百五十有六,輕車加百,步兵四千,騎兵三千。十二路二千里間,車騎相兼,可御敵數萬。穆宗韙之,命給造費。」這些戰車就牛叉了,基本上算得上是「重型坦克」。除了張居正這樣的牛人,別人都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折騰這樣的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