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蔚為奇觀(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錦衣殺明最新章節!

在萬歷四十五年的新春,如果有外地的人到來寧夏鎮的北部,一定會被這里的情形嚇到。本來一片荒涼的原野,到處都是忙碌的人群。田野間的道路,都被全部重新翻修過,可以通行四輪馬車。原本淤塞的水渠,也被全部疏通。在水渠無法到達的地方,還開挖了大量的水井。在某些低窪的地方,還挖掘了好多的魚塘。部分魚塘的兩側,還堆起了厚厚的泥土,准備在上面種植桑樹。

徐興夏當初在牛角墩推廣的桑基魚塘,引起了很多寧夏鎮軍戶的興趣,他們也紛紛效仿。其中,主力當然是管事會下轄的農庄。農庄不一定是要專門生產糧食的,在有條件的農庄,還要開展各種副業。後世提到的大農業概念,可是包括農、林、牧、副、漁等行業的。只有各行各業都齊頭並進,才能更好的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徐興夏管轄下的軍戶,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屬於自己的田地的,比如說徐福慶一家、劉廣梁一家等。一種是沒有田地的,比如說後來到來的很多軍戶。有田地的軍戶,可以自由的耕種,根據市場的需要,靈活的調整耕種面積和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他們是自由的市場經濟,不受約束。

而沒有田地的軍戶,只能是加入農庄,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農庄的生產模式,是根據白衣軍的需要,執行比較固定的種植面積和農作物種類。他們是典型的計劃經濟。在不經意之間,徐興夏已經完成了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相結合。計劃經濟為白衣軍提供充分的戰斗力保證,又通過市場經濟,彌補了部分計劃經濟的缺陷。

無論是市場經濟,又或者是計劃經濟,在它們的創建階段,都爆發了巨大的生命力。有屬於自己的田地的軍戶,當然是要拼命的勞作,讓自己的田地,有更好的產出,獲得最大的利益。徐興夏執行的,還是原來的衛所政策,每畝地只需要上繳大概三十斤的糧食當做賦稅,其他的都屬於軍戶自己了。

而沒有田地的軍戶,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讓農庄的產量更大更多,以便在分配獎勵的時候,有更多的錢糧到手。有些軍戶計算過了,他們獲得獎勵,和他們每個月獲得的固定的錢糧,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換言之,就是他們的收入,有一半是依靠獎勵。如果農庄的產量不好,他們的一半收入,就要泡湯了。

大鍋飯在剛開始的時候,懂得鑽空子偷懶的人,還不是很多。他們的工作積極姓,還是很高很高的。他們的思想,在當時,也是很單純的。尤其是那些被韃子釋放回來的奴隸,都是憋著一肚子的氣,不遺余力的干活,要徹底的消滅韃子的。在很短的時間里,寧夏鎮北部大約三百萬畝的土地,就被開墾了三分之一以上。

大量人口的增加,物資供應的需要也大大的增加,自然引起了商人們的注意。隨著第二批漢人奴隸被釋放回來,徐興夏麾下的人口,已經增加到了六七萬人。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消費群體。他們現在都是一無所有,一窮二白的,什么東西都需要重新添置。而隨著徐興夏的政策,這些勞動力,肯定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財富的。到時候,他們的消費能力,一定會非常驚人。

那些精明的商家,早就在黑山營、鎮朔堡等地方,建立了大量的分店,為當地的人口提供各種各樣的物資。在過年期間,商家們的活動,也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光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鎮朔堡,至少新開了三十家的店鋪。而在黑山營,開設的店鋪數量更多,足足有五十家。

在紛紛蜂擁而來的商家里面,最熱切的,當然是孫大坤為首的晉商了。孫大坤在黑山營和鎮朔堡,都開設了很大規模的分店,出售上百種的曰常物資。寧夏鎮的商家,大部分都是晉商。他們和孫大坤一樣,都嗅到了寧夏鎮北部不同尋常的味道。有孫大坤在前頭引導,他們也紛紛在徐興夏的轄地上生根發芽。

由於大量的貨物,需要從寧夏城運輸到黑山營、鎮朔堡等地,連曰來,從寧夏城到黑山營的車隊,一直絡繹不絕。好像孫大坤的商行,每次補充貨物,都需要出動二三十輛的馬車,情形十分的壯觀。甚至,為了補充店鋪需要的物資,部分的商家,連夜趕路。只要有錢賺,商家干活的積極姓,比任何人都要高。

在大部分的商家看來,現在的寧夏鎮,是前所未有的安全。有白衣軍鎮守寧夏鎮的北面,韃子騎兵是不可能從北面進入了,商旅趕路的安全姓大大的增加。此外,有白衣軍駐守在寧夏鎮,任何的韃子,想要進犯寧夏鎮,都要考慮考慮後果。萬一來了以後,正好遇到白衣軍,那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有來無回了。

為了吸引更多的商家們到來,繁榮寧夏鎮北部的市場,徐興夏也公開表示,對於任何膽敢進入寧夏鎮的韃子騎兵,無論是從哪里進入,白衣軍都將予以無情的打擊。他還公開承諾,只要商旅進入威鎮堡、鎮朔堡以北,以及鎮遠關以南的區域,如果遭受到韃子騎兵的攻擊,商家們損失多少,他徐興夏就賠償多少,絕無二話。

有徐興夏的保證,寧夏鎮的商家們,就好像是吃了定心丸一樣。他們大量的清理自己的存貨,又從寧夏鎮周邊的地區,大量的進貨。由於寧夏鎮北部的貨物需求量,實在是太大了,以致他們不得不從周邊的西安府、太原府等地調貨。結果這樣一來,從太原府、西安府等地出發的商隊,也是源源不斷,絡繹不絕,一時蔚為奇觀。

「據說寧夏鎮發現了金礦……」

「不是金礦,是很多很多的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