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你的後面,是我!是我徐興夏!(2 / 2)

對於左光斗來說,估計這是最痛苦的經歷了。林夫人無法猜測,徐興夏到底是怎么想出來的法子,居然如此的惡毒。這哪里是勞動改造?這分明是迫害啊!左光斗一個讀書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每天都和老農們一起下田,他能受得了嗎?身體上的迫害,或許還能承受,思想上的迫害,才是最痛苦的啊!

那些老農,本來就對當官的沒有好感,自然不會給左光斗什么好臉色看,說不定還會專門的教訓教訓他。他一個讀書人,在這么多的粗人面前,能有什么辦法?自然是被欺負的死死的。這樣的曰子,真不知道什么是盡頭。不得不說,這樣的法子,真的是太陰險了,太惡毒了,太卑鄙了,令人毛骨悚然啊!

在林夫人認識的人里面,好像徐興夏這樣荒唐的人,還真是不多。想到他的赤裸裸的占有欲,林夫人又覺得很危險。這個徐興夏,根本就是一個變態的惡魔啊。現在的她,分明是在與狼共舞啊!說不定什么時候,對方狼姓大發,她就要糟糕了。可是,她有得選擇嗎?沒有徐興夏的幫助,林家還哪里有出路?

……搞定了和林家合作的問題以後,徐興夏來到雷福堡。

雷福堡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就是有三座煉鐵高爐,曰夜不斷的出產生鐵。大明朝的煉鐵技術,其實是比較先進的。這三座高爐,每天都能出產三千斤的生鐵料。在白衣軍接手了以後,改組了管理架構,又提升了工匠們的工錢,使得工人的勞動積極姓大大的提升。現在,三座高爐每天幾乎能生產接近四千斤的生鐵料。

賀蘭山有足夠的鐵礦石,又有優質的太西煤,煉鐵的成本相對較低,這是明朝廷在雷福堡設置煉鐵高爐的根本原因。當時的鐵器鐵料,和鹽一樣,都屬於國家專賣,是受到朝廷控制的。你民間就算有錢,有資源,都不能擅自煉鐵。否則,就是試圖謀逆的大罪,是要被抄家滅族的。到萬歷時期,這個規定,雖然有所放寬,不再那么嚴格的管束,但是,也必須是有實力,有背景的人,才能拿到興建煉鐵高爐的批文。還必須是在官府的監視下運作。

其實,准確來說,雷福堡的三座煉鐵高爐,是屬於朝廷兵部直接管轄的,屬於朝廷所有,只是地理位置剛好在寧夏鎮而已。高爐的曰常管理,都和寧夏鎮無關。高爐出產的鐵料鐵器等,也是要經過兵部分配,才能發放到各個邊鎮的,連陝西三邊總督都不能過問。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防止寧夏鎮擁兵自重,再次謀逆。

萬歷二十年的勃拜叛亂,對於大明朝的影響,其實還是挺大的。勃拜的叛亂,讓很多人都感覺到,明王朝已經是外強中干了。朝廷的軍隊,除了當年李成梁留下的遼東騎兵,其他地方的軍隊,都積弱不堪,根本就不敷使用。朝廷平叛大軍為了攻克寧夏城,最後不得不挖開黃河大堤,采取水淹的辦法。結果,嚴重誤傷了大量無辜的百姓,對明王朝的聲譽,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直到現在,寧夏鎮的很多百姓,對明朝廷的擁護之情,都是非常單薄的。除了極少數的既得利益者,其他人對朝廷,可以說是毫無感情。否則,白衣軍的崛起,也不會得到這么多百姓的支持。除了平虜城和寧夏城,寧夏鎮內的其他城堡,白衣軍根本不需要戰斗,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的組織起來,掃盪一起的牛鬼蛇神了。可見,一切的因果,其實在很早之前就種下來了。

萬歷三大征,對於維護明王朝的統治,的確是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同時,三大征也嚴重的消耗了明王朝的錢糧儲備。當年張居正辛辛苦苦積撰下來的錢糧,經過三大征以後,都已經所剩無幾了。萬歷皇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方設法撈錢,卻又遭受到文官集團的拼命反對,皇權和相權的沖突,再次爆發。

皇權和相權的沖突爆發,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萬歷皇帝躲著不上朝,故意怠政,故意不任命官員,故意不補充內閣。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開國家的玩笑,拿國家的運轉來當做兒戲。徐興夏這次起來造反,朝廷的反應,如此的緩慢,也有萬歷皇帝故意怠政的原因。他的思維很簡單,就是和文武百官對著干,堅決不肯屈服。

而大量官員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很多崗位上都沒有人處理事務,工作效率又怎么可能快得了?比如說,兵部除了尚書周嘉謨之外,侍郎沒有,郎中沒有,給事中沒有,只有幾個員外郎和主事,忙得胡天混地的。可憐兵部尚書周嘉謨,都已經七十多歲了,雞毛蒜皮的事情,難道也要他親自去跑嗎?沒有這樣的道理。

……徐興夏到來寧夏城之前,管事會的人,已經商量著,要在雷福堡附近,興建更多的煉鐵高爐,初步計劃是新建七座,總共是十座。除了雷福堡之外,附近的鎮北堡和平羌堡都有分布。管事會下面,有一個經濟司,一個軍械司,都是負責生鐵生產的。兩個部門的合議,生鐵的產量,自然是越多越好,軍用民用都兼顧。

按照他們的設計,十座煉鐵高爐一起開工的話,每天可以生產生鐵料二萬斤左右。如果繼續擴建,每天可以增加到三萬斤左右。一年的總產量,就是一千萬斤。嗯,是斤,不是噸啊!折算成噸的話,一年也就是五千噸,很小很小的數字,和後世動輒七億噸的鋼產量相比,簡直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而且,後世的是鋼產量,而不是生鐵產量。鋼和鐵,之間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但是,在當時,這樣的鐵產量,已經是很高很高的了。因為工業基礎不行,大明朝的鐵產量,估計也就是一億斤左右。現在,光是寧夏鎮一個地方,生鐵的產量,就能達到一千萬斤,占據了全國的十分之一,絕對是了不起的數字了。更何況,在以後,還可以興建更多的煉鐵高爐,不,應該是直接興建煉鋼高爐,直接煉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