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不務正業?(1 / 2)

天唐錦綉 公子許 1122 字 2020-11-14

</br>李二陛下氣呼呼的走了,飯都沒吃,房俊自是不會浪費,將給李二陛下准備的火鍋端到屋里,拉著房全、盧成和房四海,圍了一桌,放懷吃喝。

起先三人自是不肯,仆人跟主家同桌而食,哪有這個道理?不過架不住房俊連拉帶拽,只好又是感動又是忐忑的坐下。

席間,房全問道:「二郎,那日你讓我准備一些東西,說是要給耕牛穿什么鼻環,什么時候弄?」

房俊這才想起這碼事兒,都怪這兩天先是聞聽玻璃燒出來了心里歡喜,又是准備這個品鑒會忙得團團轉,居然給忘了。

「那玩意容易得很,不過還缺一樣東西,還得等兩天。」

給牛穿鼻環沒啥難度,但是後世使用酒精給創口消毒,現在沒酒精,那起碼也得整出高度白酒將就著用,否則一旦創口感染,牛命危矣……

這年頭,耕牛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幾乎沒有之一。

而且唐朝這酸酒他是在是受夠了,喝酒像吃水果一樣能,誰能受得了?

必須把蒸餾酒整出來,雖然不敢賣,自己喝也行啊。

********

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古代,最大的倚仗是什么?

熟知歷史進程算一個,這樣可以抱大腿,幾乎不存在站隊錯誤的風險。

另一個,便是海量的知識。

古代的知識傳播,只能靠書本,傳播范圍相當狹窄。尤其是宋朝之前,因為紙張、印刷等等原因,書籍是貨真價實的奢侈品,原版印刷的書籍數量極少,想要看書,基本靠抄……

再加上民間傳統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保守思想作祟,寧可把技術帶進棺材,也不會輕易傳授出去,自然知識、科學技術長時間停滯不前,甚至到了「我大清」的時候,出現大幅度的倒退。

儒家學說宣揚的「重道而不重器」是阻礙科學技術進步的最大絆腳石。

家有恆產者、頭腦聰慧者全都去讀四書五經、作八股,研究點科學技術反倒成了「奇技淫巧」,被人鄙視,結局自然是被歐洲人拿咱們老祖宗發明的火葯回頭把咱們砸了個稀巴爛……

而在現代,則完全不同。

全世界范圍的學術交流、互聯網的興起,咨詢的飛速傳播,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

簡單來說,獲得知識的成本大大下降、途徑越來越廣。

上下五千年、數理化文學,閉門家中坐,可知天下事。

這對於一個人的知識程度、頭腦見識的培養,無可估量。

便如同房俊,燒玻璃這種事他根本不會,但是恰好以前聽說過、甚至在網絡上見到過相關的帖子,照葫蘆畫瓢,燒制出來便不是什么難事。

試問,如果是一個古代人,你到哪里去知道這些個步驟、所需的原料?

別說沒人知道,知道也不會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