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心有不甘(2 / 2)

天唐錦綉 公子許 1376 字 2020-11-18

其實,他並不認為「王幢軍」當真能夠左右戰局。

數十萬虎賁揮鞭南下直抵平穰城,高句麗守軍滿打滿算不足三十萬,其中更有半數臨時抓壯丁來的百姓,簡單訓練之後分發兵器加入軍中負責防御,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

區區萬余人的「王幢軍」就算能夠給唐軍制造麻煩,卻怎么可能扭轉敗局、反敗為勝?

即便進行一萬次戰陣推演,也不會出現那樣的結果……

李二陛下從來都信心十足,「王幢軍」再強,也強不過當年他麾下的「玄甲鐵騎」,絕無可能重演一番「三千破十萬」的驚世壯舉。

當然,長孫無忌努力鼓吹「王幢軍」之強大,李二陛下也可以理解,為人父者,為了自己的兒子都願意竭盡全力予以扶持。李二陛下也是父親,能夠體會他滿心希望長孫沖重返長安的希冀。

有些誇大其詞,不過可以接受……

所以說,李二陛下固然一大堆毛病,但是在局勢容許的情況下,他其實是一個厚道人。

當年殺兄弒弟、逼父退位,甚至於屠盡兄弟滿門,實在是被局勢架在那里,容不得他有半分仁恕之心。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何退讓?

退一步便是萬劫不復,沒有誰願意奉獻自己,照亮別人。更何況當時的情況之下,就算他李二甘願引頸就戮,將闔府上下一起獻祭成就太子李建成的帝王之路,他麾下那些天策府眾將也不會束手就擒。

一場血戰,勢不可免,只在於誰勝誰敗、誰生誰死而已。

長孫無忌跟隨李二陛下多年,豈能不知李二陛下的智謀?見其目光微垂、面色淡然,便知道已經明了自己的心思,不過卻未出言點破,由此可見也算是給了自己一份情面。

感激自然難免。

此事議罷,李績道:「平穰城附近山川起伏、河流眾多,並不適合大規模兵團作戰。之前商議的各部分頭挺進、迂回包抄之術,乃是上上之策。不過若想徹底困死平穰城,就務必使其南北兩城分隔開來,相互難以支援,而想要做到如此,最佳之方略便是水師溯流而上,將艦船陳列於浿水之中……」

話猶未盡,他卻住口,只是抬頭看著李二陛下,等待定奪。

旁人也悶聲不吭。

東征以來,「水師」二字便幾乎成為一個頗為忌諱的字眼兒,等閑無人願意提及。畢竟當初制定東征之戰略的時候,大家團結一致將水師排斥在外,只給於其運輸兵員輜重之任務,所有戰爭戰術盡皆將其排除,唯恐分潤半點功勛。

可誰也沒想到,東征之戰一路打來,水師卻越來越發揮作用,越來越顯得舉足輕重。

許多戰役若是准許水師承擔重任,根本不必廝殺得那么艱苦、付出那么多的代價……

眼下東征只剩下最後一戰,只要攻陷平穰城,高句麗便徹底覆亡,大家諸多辛苦都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升官進爵功勛赫赫。

然而誰都知道,平穰城之戰絕對不會那么容易。

前隋鼎盛之時四海臣服、蠻夷俯首,隋煬帝征集舉國之力三度東征卻盡皆鎩羽而歸,可見高句麗戰力之強橫、意志之頑強。

可這一路無數艱苦戰役都挺了過來,卻要在這個時候讓水師參預進來分潤功勛,最後關頭放開對於水師的壓制?

大家又都覺得心有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