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利益糾葛(2 / 2)

天唐錦綉 公子許 1347 字 2021-06-12

李承乾自然感受得到房俊對蕭瑀的不滿,趕緊說道:「如今灞橋以東至潼關盡在叛軍掌控之下,想要前往洛陽只能走商於古道。但此時大雪封山,這一路艱難險阻,還望二郎定要小心謹慎,若路途實在難行,可半途折回,萬不能勉強為之,蹈履險地。否則若有折損,孤愧疚無地、遺憾終生矣!」

說服李績自然重要,但是在李承乾看來,李績立場如何尚待觀望,能否如願站到東宮這邊暫未可知,可房俊卻是實打實的東宮柱石,一旦房俊有個什么三長兩短,對於東宮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只要有房俊在,其麾下右屯衛、安西軍以及吐蕃胡騎便是一股強橫的軍隊,即便面對數十萬東征大軍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最不濟亦能護著他向西撤退,再圖後策。

孰輕孰重,他自然分的清楚。

房俊感動道:「殿下放心,商於古道固然難行,卻如何比得上前往西域的迢迢險阻?微臣能一路前往西域打上一個來回,自然亦可通行古道如履平地。微臣這就告辭,回去營地之中略作准備,即刻啟程前往洛陽。」

起身施禮,就待告辭離去。

李承乾站起,自桌案之後快步走出,上前執手相望,情真意切:「定要牢記孤之話語,若事不可為,則自身安危為上,切勿勉強行事。」

「喏!微臣謹記殿下鈞令!」

向屋內群臣施禮之後,大步走出去。

李道宗嘆息一聲,擔憂道:「商於古道本就難行,全程穿梭於崇山峻嶺之間,此刻又正值連降大雪,愈發處處險阻,稍有不慎便會跌落山底,粉身碎骨……惟願二郎吉人天相,能夠履險如夷,平安歸來。」

蕭瑀緊蹙沒有,神色有些尷尬。

由房俊出使洛陽,試圖說服李績,這是昨日商議之後的決定,而關隴的和談信箋是盡早送抵,前後並無關聯;但是現在卻好似是自己一力主張和談,卻為了避免房俊抵觸,故而將其打發去洛陽……

倒是李承乾覺察到李道宗言語之間的不滿,擺擺手目光堅毅:「時局如此,動輒有傾覆之禍,孤與諸君自當精誠團結、不畏艱險。二郎此時穿越商於古道固然艱難險阻重重,然而吾等坐困太極宮面對叛軍猛攻,不也是凶險處處?大家各展所長,各司其職,自當排除萬難、反敗為勝!」

眾人精神一振,齊齊起身,一揖及地,大聲道:「願為殿下效死!」

李承乾擺手令諸人平身免禮,對蕭瑀道:「和談之事,便勞煩宋國公操勞,馬府尹從旁協助。」

蕭瑀、馬周上前一步,應聲道:「臣,遵命!」

李承乾目光閃動,手掌摁在書案上,緩緩道:「孤雖然答允和談,是不願見到大唐軍隊繼續自相殘殺,不願見到關中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但絕不代表孤可以卑躬屈膝,向叛軍低頭!和談之時,但凡叛軍有絲毫損及孤之威嚴,便代表他們心中對皇權、對天下全無敬畏,孤一概不受!」

他不願見到長安城毀於戰火之中,不願見到關中百姓陷於水深火熱、生靈塗炭,更不願見到大唐子民互相殘殺,所以願意與關隴展開和談,寧肯背負「懦弱」之污點,止息干戈。

但他亦有自己之底線,那就是關隴必須對皇權保持尊重、敬畏,一旦關隴所開出之條件觸及這條底線,那么就算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身為太子親自提刀上陣,也絕對不會卑躬屈膝、苟且求和。

身為李二陛下之子嗣,自當有父親那股睥睨天下、逆而奪取的豪情霸氣!他李承乾有可能「軟弱」一輩子,但是這一回,他打算強硬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