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血雨腥風洛陽城(下)(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3410 字 2020-06-20

洛陽的政治集團粗略來分的話,是兩個,一個士人集團,一個宦官集團。

細分的話,卻是六個。

首先,宦官這邊可以細分成三個「子集團」。

宦官是皇室的家奴,他們沒有獨立性,必須依附於皇權,現今靈帝剛剛駕崩,新帝年少,不能親政,「皇權」在何太後的手上,因此,「何太後集團」是宦官內部的第一個「子集團」。

何太後之外,還有董太後。

董太後是先帝的生母,其從子董重現為驃騎將軍,位僅次於大將軍,亦是宮中、朝中的一大勢力,因而,也有不少宦官依附於董太後,——比如之前試圖立「董侯」劉協為天子的蹇碩,事實上就是董太後的盟友,所以說,「董太後集團」是宦官內部的第二個「子集團」。

何太後、董太後之外,因為先帝駕崩了,新帝又年少,何、董兩個女流對宦官的掌控力顯然是不夠強大的,而反過來看宦官們,經過了桓帝、先帝兩朝數十年的發展,他們的勢力已然是極其龐大,一邊是掌控力不足,出現了一定的「權力真空」,一邊是勢力龐大,令人生畏,那么此時的宦官們和先帝在朝時就有一點不一樣:現在他們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因此說,宦官本體也可算是一個「子集團」。

他們以張讓、趙忠等常侍們為首,何太後、董太後如對他們有利,他們就依附此二人中之一人,如不利,就不依附,甚至出賣、敵對,——蹇碩欲立董侯劉協為天子,在這件事中,蹇碩固然是挑頭的,可若無張讓、趙忠等常侍們的默許、以至支持,蹇碩又怎敢行此等「擁立天子」的大事?只是蹇碩很快就落敗了,所以張讓、趙忠等反手就把他給賣給了何進。

總而言之,宦官集團內部又可細分成三個子集團,一個是何太後集團,一個是董太後集團,一個是一邊受著何、董拉攏,一邊為了本身的利益而游離、投機於兩者之間的宦官本體集團。

其次,就士人這邊來說,也可細分成三個「子集團」。

實力最強的當然是以袁隗、袁紹等為首的士人本體。

次之則是以何進為首的外戚。

再次則是依附於士人或外戚的「武人集團」。

袁紹、何進不必多說,至於「武人集團」,則主要是何進召來的盟友。

袁紹、何進的盟友關系是基於現階段的情況而結成的,宦官是士人的生死之敵,有宦官則無士人,有士人則無宦官,對何進而言之,在現階段,宦官也是他的大敵,先帝崩前,他以大將軍之尊尚得聽命於蹇碩,先帝崩後,蹇碩又試圖殺他、立董侯劉協為天子,蹇碩不死、不打擊宦官勢力,他不得安,所以說,基於各自目前的主要利益,袁紹、何進結成了盟友的關系。

可他兩人的這個盟友關系,換言之,也即外戚與士人的這個盟友關系,是不牢靠的。

何進出身不高,門第低微,非為士人,只是因為他妹妹當上了皇後、又當上了皇太後,所以他才得以貴重,設想,如果沒有了宦官這個共同的敵人,袁紹等士人怎可能會再甘心屈居何進之下?到那時,士人與外戚間又必然會圍繞權力而產生矛盾、以至決裂死斗。這是何進的弟弟何苗、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不支持何進誅宦的重要緣故,何進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與袁紹、與士人結盟之同時,何進又積極拉攏非士人出身的「武人」。

他拉攏來的這個「武人集團」,目前以故並州刺史、現武猛都尉丁原為首。

丁原字建陽,寒門出身,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目前屯兵京畿。

可以說,丁原是何進用來對抗士人集團的一個較大的籌碼,——雖然說何進在除掉蹇碩後,目前已經名義上掌控住了京都大部分的駐軍,可這些駐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實際掌控權卻不在他的手里,比如西園諸軍,曹操、淳於瓊等要么是袁紹小集團的人,要么是士人,比如北軍五營,北軍中候何顒亦是袁紹小集團的人、是士人,「槍桿子里出政權」,無法把京都駐軍全部掌控入手中,何進只能尋找外援,丁原就是他找到的外援,是一個極佳的外部支力。

除了丁原,何進與現屯兵河東的董卓亦有聯系。

董卓亦非士人,是個武人。

去年董卓以「前將軍」之職從皇甫嵩討邊章、韓遂,解了陳倉之圍,朝廷用人素來講究平衡之道,董卓統兵日久,為免他日後生患,故此朝廷隨後便征他入朝,欲拜他為少府,少府乃是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朝廷之所任不可謂不厚,可董卓卻以「部曲中的湟中義從、秦胡兵不肯讓臣入朝」為由,拒絕入朝,——湟中義從指的自是湟中地區歸附漢室的羌人,秦胡兵指的則是故秦之地的胡人和胡化的漢人,董卓的部曲多是涼州人,羌胡眾多。

今年春,先帝病重,又召董卓,拜他為並州牧,令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董卓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近年來北地的屢次叛亂他又大多參與,早看出了這漢家的天下怕是要大亂不已了,自然不肯交出兵權,因又以「部曲將士眷戀我的恩德,願為我效死」之名,要求帶著部隊去並州上任。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建議皇甫嵩說:「天下兵權,在大人與董卓兩人耳。陳倉之戰時,董卓兩次獻策都沒有被大人接納,而事實證明,大人是正確的,董卓是錯的,董卓因此已忌恨大人,與大人結下了了怨隙,大人與董卓勢不兩存。而今董卓違詔,不肯交出部曲,這是逆命,他猜度京都政亂,所以敢拖延時間,按兵不動,這是懷奸,此皆為不能赦免的大罪。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無不濟也。」奈何早在討冀州黃巾時,皇甫嵩就一門心思要當個忠臣,回答說道:「盡管董卓違詔,但不得朝廷批准,『專誅』亦有責也,不如上奏這件事,由朝廷來裁決」。於是上書朝中。先帝下詔責備董卓,董卓明知先帝病重將死、洛陽局勢將亂,卻又怎會把先帝的責讓當回事兒?遂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董卓三次違詔,就是不肯交出兵權,也不肯入朝或去並州為官,挾部曲以懷二志,統重兵而徘徊於京畿,狼顧遠眺洛陽政局,他的「野心」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何進又豈會看不出?可時勢比人強,為了抗衡越來越強大的士人集團,他也只能借丁原、董卓之兵以壯自家聲勢。

總而言之,宦官集團內部勾心斗角,「背叛」與「出賣」視為尋常,士人集團內部亦是「合作中存在著斗爭」,明面的盟友關系下邊實則暗潮洶涌,一切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宦官集團這邊,雖然說隨著蹇碩落敗身死,隨著張讓、趙忠等人改變立場,從默許、支持蹇碩擁立董侯劉協為天子到承認現狀,試圖與何太後、何進合作,「董太後」這個宦官內部的「子集團」實際上已經勢微,不值一提了,可董太後畢竟是先帝的生母,其從子董重又是驃騎將軍,對何進、士人來說,仍舊是一個潛藏的威脅。

故此說,荀貞在看到蹇碩身死,而何進、袁紹等人基本完成了對洛陽駐軍的控制之後,他斷言說道:董太後危矣!

荀貞說的這個「董太後危矣」,並不是說董太後的生命「危矣」,而是說董太後的權勢「危矣」,——說到底,董太後是先帝的生母,先帝剛死,何進、士人就算再膽大包天,定然也是不敢殺董太後的,可不敢殺董太後,卻不代表不會把董太後「打入冷宮」。

荀貞推測,何進、士人下一步可能會對董重下手,從而把董太後在朝中的「羽翼」剪除,以此來徹底瓦解董太後在宮中、朝中的權勢與影響力,讓她從此之後靠邊站。

事實也正如他的推測。

荀攸的第一道消息是五月初二送到長沙的,第二道消息是五月初五送到的,第三道消息是五月初八送到的,第四道消息是五月初十送到的,五月十四日,第五道消息送至。

這第五道消息的標題仍很簡單,比第四道還簡單,只有六個字:驃騎將軍董重自殺。

標題之下,荀攸講述了一下董重自殺的起因和經過。

董太後與何太後在宮中爭權,董重與何進在朝中爭權,一些宦官因何進與士人走得太近之故,擔憂何進會對宦官下手,故而雖然蹇碩落敗身死,卻依舊「團結」在董太後、董重的左右,互為黨援,與何太後、何進、士人爭斗。

董太後每欲干預政事,何太後輒相禁塞。董太後忿恚,私下里罵何太後:「汝今囂張,依汝兄何進之勢耶?我敕令驃騎斷何進頭,易如反手!」

何、董兩大外戚本就爭斗不休,董太後又在這個時候說出了這種話,無異於導火線。

何太後聽說後,把董太後的話告訴了何進。何進與袁隗等士人的公卿現是盟友的關系,當即與三公和他弟弟車騎將軍何苗共同上奏:「董太後使故中常侍夏惲等與州郡勾結,搜刮財物,悉入西省。故事:藩後不得留京師。請遷宮本國。」

「西省」,董太後所居之宮名曰「永樂宮」,「西省」是永樂宮諸多的機構之一。「悉入西省」也就是把搜刮來的財物悉數存在了永樂宮。「藩後」,董太後本是解讀亭侯夫人,她的兒子雖是天子,她的丈夫卻非天子,所以何進以「漢家故事」為由,請求把她遷回河間。

何太後批准了這道奏折。

奏折批准後沒兩天,五月辛巳,也即五月初六,何進舉兵圍驃騎將軍府,收捕了董重,免去他的官職,董重因之自殺,其部兵卒千余被何進吞並。

先是蹇碩身死、繼而董重自殺,董太後這個小集團接連損失了兩大干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在此次政斗中第一個被趕殺出局的,宦官集團內部的三個「子集團」也由此變成了兩個。

宦官集團內部剩下的兩個小集團,一個是何太後,一個是張讓、趙忠。

何太後是何進的妹妹、是新帝的生母,何進不會動、士人動不了,那么對士人來說,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張讓、趙忠等常侍們了,——如果能把張讓、趙忠等給除掉,何太後在宮中沒有了爪牙、羽翼,實際上也就等同被廢掉了。

講完了董重自殺的經過,荀攸在下邊果然便就提到:「大將軍之親客張津者,素與司隸善,司隸因屢由張津進言,勸大將軍悉誅諸宦官。蹇碩、董重既死,司隸復進言大將軍。然以吾觀之,大將軍似頗遲疑,車騎與舞陽君又多阻之,誅宦之事,恐難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