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節 財路(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25 字 2020-11-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臨高啟明最新章節!

沈廷楊見他對航海十分感興趣,而且言談頗為懂行,很是高興,這年頭很少有讀書人對此感興趣的,不由大有知音之感。

聊起北洋航線,沈廷楊說其實這條航線一直在運行,不過從前受海禁和倭寇的影響,跑船的人不多,一直到隆慶朝沙船跑北洋航線才興旺起來。

北洋航線從以上海,出吳淞口,往東航行,到佘山後取道向被前往鐵槎山,到成山之後西轉往之罘島,再稍北就抵天津了,總計水程四千里。

大體說還是按照針路導航,采用海上地標沿海岸線曲折航行,所以在順風的環境下也得航行十天,加上候風的時間,單程大概需要十五天,加上裝卸貨時間每個來回大概要四十天。按照現代標准也夠低得了。但是比起漕船單動輒幾個月的單程航運速度還是堪稱高效。

趙引弓心里盤算著,要是自己提供領航員和現代航路圖,應該會在里程和航速上有大幅度的縮減――現代的上海-天津航線,總航程不過1300公里――效率能夠大大提高。

「如今這北洋的買賣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沈廷楊多喝了幾杯,他又是個性格豪爽之人,不免酒後吐真言,「京師地面被韃子糟蹋了一遍,又處處鬧飢荒,兵荒馬亂,生意十分難做。」

幸虧京師作為都城,一如既往的集中了全中國的消費力,達官顯宦們紙醉金迷的享受並不為城牆外的混亂局面所影響。這才使得沈家的南北貨生意能夠繼續做下去。

不過,即使這樣,他家擁有的沙船也嫌多了一點,頗有吃不飽之感:光頭號的沙船就有一百多艘,中小號的不計在內。所以已經把一部分船改做上海到武昌、漢口的長江沿路生意。

「進了長江生意也不好做,水匪如毛不說,到了碼頭還有牙人作梗。如今我關照管事的,只運貨。不做買賣,省卻這無窮無盡的麻煩。」

「若是漕米能夠海運,季明豈不是要大大的發一筆橫財了。」趙引弓恭維道。

「哪里,哪里,雖說有天如兄願意出面,此事的把握也不過十一之間。若能得太倉白糧海運,兄所感已足矣。」沈廷楊搖著腦袋說道。

「這么說,若是朝廷在此事上有所松動。季明兄一定會鼎力效命了?」

「這是自然!」沈廷楊鏗聲道,「於國於民於我自己,都是大有好處的事情,一定要效勞的。」他笑了下。「不瞞兄弟,兄這幾年一直在謀劃此事,所以將前朝的海運圖,海運書看了又看。要我運糧的話,不是吹噓,兄弟准備一百艘大船,一次就能運走三四十萬石的漕米,整個江南一百多萬石的北運漕糧,來回三次也就運完了。何需上千艘的漕船上萬的漕丁糧長伺候!」

說到這里他豪情萬丈。不免就要評點時弊了:「就說關寧的糧餉,如今都是從天津先運登州,再從登州候風運關寧。若是由我來運,何須如此繁瑣,直接從天津起運就是!省下多少人力物力!不是兄自吹自擂,若是朝廷能將這漕運和關寧軍運都包給兄來承運,起碼也能省下一半的開銷!」

趙引弓頻頻點頭。心想何止一半!要元老院的屬下的航運公司來運,連十分之一都用不著。

現在要不是運力緊張,又需要一個合法的牌子能夠上岸接洽招攬生意,根本就沒必要來和你接觸。

「季明兄果然豪邁!」趙引弓笑道,「只是這朝廷的事情,只能水磨工夫細細去辦,著急不得。」

「當然當然。」沈廷楊笑著說,「若是這事情能辦下來。不知道弟打算今後怎么做?」

趙引弓想著就是摸合作的盤口了。各方面如何參股,如何分紅的方案就在這里要亮一亮相了。

他早就考慮過多次,也請大圖書館方面幫助做了參考。大致來說張溥那里無需利益分配,因為張溥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為家鄉太倉的糧戶「解厄」,只要能辦到就可以得分;徐光啟家只是他拉來的虎皮,以教徒的身份給上海的教會捐些銀子就足夠了。其實就是元老院和沈廷楊之間的利益分配。

但是明面上他還得拉著徐光啟家的大旗。所以他提出一個方案:雙方成立一個合營字號船行。字號由沈家和趙引弓共同出資――沈家可以使用船只抵充銀子入股。

股本總額設為三萬兩。沈家出一萬兩,趙引弓出一萬兩,余下一萬兩向外招商股。每股一百兩。沈廷楊心想他那所謂的一萬兩和招股的一萬兩里不用說有徐閣老或者復社大佬的股份在內。只不過這些人不便出面,才弄出個「招股」的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