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103 字 2020-12-19

入翰林院兩個月來。

大明會典已是重修了二十六卷,事實上大明會典有兩百五十多卷。

眾修纂官犧牲了休沐日,一個月的辛苦,也不過重修了十分之一而已。

總裁張居正三令五申下,學士陳思育與總修纂官蕭良有,自是不敢怠慢,可事與願違,參與修纂的,都是資歷淺的翰林,對經史典籍不上手,打回去重修個三五次都是正常。

如此大明會典進展很慢,翰林的條例被陳思育一次又一次的打回,陳思育看得上的呈上,又被副總裁許國和余有丁看,過,一次又一次打回。

眾翰林們每日都忙著修纂《大明會典》,《大明會典修》,《大明會典再修》,《大明會典終稿》,《大明會典決不再修》一份份地遞上去。

有時候修纂官們累得整日都在改稿。

當然眾修纂官中林延潮是被退回條例最少的。林延潮因看了大量經史典籍,書看得越多越是可以融匯貫通,條例中條條注解信手拈來,常常編寫出來一個條例會引用到十幾本書。

所以林延潮編寫的條例,常常被陳思育列為范本。

林延潮完成了,關於朝儀之儀,以及經筵之禮的兩卷。盡管別人要修一日的條例,林延潮一個時辰就能修完,不過林延潮每日三日只寫五條條例,度不快。眾翰林也不奇怪,認為林延潮是慢工出細活而已。

至於如蕭良有他通過的條例最多,但因要司總修纂之職,這邊又要寫條例,為了維持在陳思育與同僚印象里勤勉的形象,他累得是連喝口水的功夫的都沒有。

盡管蕭良有整日是以全力以赴的狀態在做事,但是若條例上寫得不好。陳思育第一個問責的就是蕭良有。

林延潮反正他在眾人面前營造一個沉穩有余,能力中上的形象就好了。

他多半的時間則是安安靜靜地端著杯,坐在公案後讀書,看書。林延潮並沒有閑著,而讀誥敕詔令,為將來輪值誥敕房作准備。

休沐日後。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窗外的風翻動著公案上攤開的書,吹得啪啪直響。

林延潮眯著眼睛看了一眼窗外晴朗的天空後,又低下頭看書。

書頁被陽光曬得有些微燙,林延潮正看著嘉靖年的朝廷奏疏呢。

不得不說,翰林院這地方,和官場比起來,有些不同。

因非進士不得入翰林的規矩,進了翰林院後。有一條的晉升制度,翰林院-詹事府-兼吏部禮部侍郎或尚書(國子監祭酒)-內閣。所有的內閣大學士,履歷看起來都差不多,唯一只有快慢不同而已。

沒有其他官員,要經歷京官與外官之間的內外輪轉,故而翰林院是大明唯一一個,可以外調,不能內遷的衙門。也就是說。你可以從翰林院調往別的衙門,但調出去了。就別想回來了。

放在今天,翰林院就是那等只收『應屆畢業生』,不收『社會考生』的有關部門。

這個制度,暫且可以理解為保證翰林院內純粹的企業文化。

另外就是翰林院晉升制度,翰林們升遷不快,但是有個好處就是上不封頂。從入翰林院的一天開始。就意味著你們都是儲備內閣,庶吉士又稱儲相,更不用說三鼎甲入翰林的。

入翰林院後基本上就是熬資歷,排著隊上,你盡管干翻了前面的人。但資歷不夠也不會讓你上。所以即便是庶吉士,你熬個二十年後也可穿一身緋袍,大家位出清華,將來前途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