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217 字 2020-12-19

翁正春,史繼偕二人都是認真向畢自嚴請教。

畢自嚴這時倒是道:「方才是在下魯莽失言了,還請兩位見諒。」

翁正春,史繼偕二人對視一眼。史繼偕道:「我是真心向畢兄求教。」

畢自嚴見此道:「不敢當,不如請二位到畢某的船艙說話。」

三人當即來到畢自嚴的船艙。

這船上的船艙雖是兩人一間,但甚為狹小。畢自嚴這間更是狹小,雖是他一人住,但對鋪擺放了船上的雜物。

畢自嚴自嘲道:「某長得粗大,若是與人同住倒是不習慣,此處給我歇腳。晚上也點燈攻讀經史也是來得安靜,無人打擾。但還是不如兩位同吃同住同學,彼此之間每日切磋學問。」

翁正春,史繼偕二人聞言笑了笑。

史繼偕見畢自嚴鋪上放著兩本書,當即問道:「不知畢兄可否借我一看。」

「當然。」

史繼偕當即取來一看,這兩本書一本是《萬歷會計錄》,此書是先後兩任戶部尚書王國光,張學顏所編撰。此書囊括大明財政的方方面面,雖是對外行,但除了戶部官員外,幾乎沒有讀書人對此書感興趣,卻不料畢自嚴竟有此書。

史繼偕對畢自嚴不由多看了幾眼,拿起另一本書更是覺得吃驚。

原來此書是由二人經手編修然後刊布。

此書正是已故右通政,前鰲峰書院的徐貞明所撰《潞水客談續》。

這徐貞明所撰寫的潞水客談有兩部,前部是記載開水利於北方屯墾之事,但此法因地方阻擾最後作罷。而後一部則在北方興旱田屯墾之法。詳細記載了番薯,苞谷如何的栽種之法,以及如何肥田,備荒,此事最後成功得到了實踐。

徐貞明當年將此書的手稿給了林延潮後,林延潮就讓翁正春,史繼偕二人幫忙校對最後以徐貞明的名字刊。

這本書後來到了戶部尚書石星的手中,石星讀後對此大為贊賞,然後下令再刊,作為北方各州縣屯墾備荒的規范。

當然這本書也是與科舉,經史無關的,更不會有多少讀書人對種田感興趣,但畢自嚴卻放在床頭讀之,這令翁正春,史繼偕二人更對他刮目相看,才也明白他為何說自己喜歡經世致用之學。

如此二人更是想了解畢自嚴胸中的見解。

三人坐下後,史繼偕道:「那我們還是繼續方才的話題,於漕運之事我們二人見識淺薄,還請畢兄不吝賜教。」

而翁正春點了點頭。

畢自嚴道:「不敢當,吾乃山東人士,自幼長在這運河邊上,聽二位議論興海運革漕運之弊,不敢完全認同。」

「二位面前,吾試以學功先生『精一之功』論之。」

翁正春和史繼偕更是吃了一驚,當即道:「願洗耳恭聽。」

畢自嚴道:「無論是海漕還是河漕都是要將漕糧運之京師,但漕糧千里轉送送到如何能節約國力,減少百姓負擔,此為精一之功也。」

「河漕,海漕各有千秋,不可因倡海漕而貶河漕,或倡河槽而貶海漕,當以各自利弊道之。」

「河漕之利,一在於貨物往來之流通,這幾千里漕運,漕船代客運輸酒,布,竹,木等等,這南貨附舷北上,北貨附空南下,皆日用所必需,因河漕之事沿岸多少百姓商家仰此為生。」

「二在於這沿河之上的常盈倉,水次倉囤積了大量的漕糧,比如黃淮受災,沿河倉儲即可開倉放賑,以解民困,這也是便利。」

「說了利再說弊,這弊也顯然在於其一,官多徒役眾,沿途盤剝搜刮不厭其極,漕運每年用銀近千萬兩,滿打滿算一石漕糧運之京師,其價十倍有余。」

「二在於黃河泛濫不止,要治河漕先治河。」

「三在於漕河之勢,中間高兩頭地,官吏維持所費不知幾何,朝廷難堪其負擔。」

翁正春,史繼偕都是點點頭然後問道:「海漕之利弊呢?」

畢自嚴當即道:「以往海漕之弊在於道遠路險,費財損人,但吾以為海漕雖有漂沒之損,卻無盤剝之費,挨次之守,就算加上加耗,也遠遠比河漕所費小。」

「其次在於船,我山東所造海船已可有千料之大,雖不如閩浙商船,但也可以航海。當年元都於燕,仍能從江南以海船運糧,為何今日不可呢?只要海運一行,那么維持運河之費,治理黃河之費,疏通河道之費,拉纖之費朝廷都可以省下來,如此不僅可以豐國庫,也可以解民困。」

翁正春,史繼偕對視一眼。然後史繼偕道:「畢兄所言極有見地,這么說也是支持海漕,但為何反對我們二人呢?」

畢自嚴道:「既是海漕有如此多之便,為何本朝至今都不能推行呢?二位可想過嗎?」

「當年河督王臨海嘗以海運試之。」

畢自嚴笑了笑問道:「那么兩位可知王臨海為何提及行海運之策?」

「不是利國利民嗎?」

畢自嚴笑道:「兩位只知其一,當年王臨海為何提議要開海運,其因在於黃河改道,故而朝廷提議在萊膠開運河,但是王臨海時為山東之大員,若是在萊膠開運河,必消耗我們山東地方之大量人力物力,故而才出面反對,並非是從利國利民考慮。」

翁正春,史繼偕聞言都是恍然。

「其實當時張江陵在閣中乃持論支持實行海運,但兩位可知為何後來當國時又更張不許海運嗎?」

張居正乃是名臣,當初他為閣臣時支持海運,為何到了為輔的時候卻改變了主意。

二人再度虛心請教。

畢自嚴道:「因為要建海船必取木於湖廣,張江陵是湖廣人,他聞之建造海船必弊家鄉,故而改了其初衷。其間說白了,其實並沒有以海漕解河漕之困,解民倒懸的想法。」

翁正春,史繼偕聞言都是默然許久。

翁正春嘆道:「原來其中那么多隱情,我算明白了。畢兄真是高見!」

「那畢兄以為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