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議(1 / 2)

大漢帝國 殷揚 2666 字 2022-07-15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大漢帝國最新章節!

第四十二章收百越之議

不少士子提筆在手,難以下筆,不由得皺眉沉思起,更有人咬起了筆桿子。

周陽看在眼里,想起一到考試時就會把筆桿子當棒棒糖啃的翹課的不良學生,倍覺親切。

董鍾舒、申公、朱買臣、公孫弘、王臧、趙綰、嚴助這些人卻是想也沒有想,提筆在手,懸腕揮毫,筆走龍蛇,只聽一陣「刷刷」聲響起。

看來,他們是成竹在胸了。他們平日里苦思如何破匈奴,治道之亂,這說明他們用心,把國恥放在心上,這是真正的人才,景帝不住點頭。

景帝特別留意了一下董仲舒,此人雖然狂放,的確是有才干,微微頷首,大是贊賞。

可下一刻,景帝不由得皺起眉,有些好笑,卻不能笑,只能緊抿著嘴唇,盡力忍著。

原來是董仲舒寫著寫著,又有了不雅的舉動。他把右腳提起,放在桌上,左手不住摳起了腳丫子。

一個白白凈凈的大腳掌擺在桌上,格外顯眼,引得眾人注目,有人忍俊不禁,卟哧卟哧的笑起來。

董仲舒卻是渾然不覺,一雙眼睛半眯半閉,仿佛睡著了一般。右手中的狼毫卻是不斷揮動,一副架輕就熟之慨,寫到入神處,一顆頭顱不住晃動,搖來晃去,很是享受。

把他那副樣兒看在眼里,周陽大是好笑。

春陀臉一沉,就要喝止,卻給景帝一擺手阻住了。

景帝把董仲舒的腳丫子打量一眼,再也忍不住了,以手捂嘴,笑得身軀打顫。要是在沒人的地方,景帝肯定會開懷暢笑。在這里大笑,不是不可以,而是會驚擾這些士子,只能委屈景帝,偷著笑了。

周陽、竇嬰、主父偃、馮敬,誰會不是象景帝那般,偷著直笑?

這事實在是太搞笑了,堪稱千古一奇,也可以說是儒林軼事了。

申公緊挨著董仲舒,瞄了一眼董仲舒那不雅樣兒,不由得皺了皺眉頭,若不是當著至尊之面,申公肯定會訓斥董仲舒無行。

再瞧朱買臣,一臉的肅穆,筆行龍神,下筆毫無遲滯之象,看來其人面相雖苦,卻是胸中自有經緯。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這話一點也沒說錯!

公孫弘正襟危坐,行筆不停。嚴助臉色肅然,懸腕揮毫,駕輕就熟。

這些士子,各有各的神態,各不相同,不必一一細表。

寫得最專注的就是董仲舒了,周陽暗想董仲舒會寫出什么樣的策論呢?會不會寫出黜百家,尊儒術的千古一策呢?

周陽很想上前去瞅瞅,可是,又怕驚擾士子,只能暫抑好奇心。

「啊!」

一陣輕呼聲響起,發自一眾士子之口。

原來是董仲舒寫完了,拿起竹簡,對著竹簡吹吹,明亮的眼睛一掃,站起身,快步來到景帝面前,把策論呈上。

「這么快?」景帝大是驚訝。

場中這么多士子,有些人才破題,就是申公這個名儒,也才寫了半篇竹簡,董仲舒就完了,還真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稟皇上,寫完了。」董仲舒躬身回答。

「你寫的什么?」景帝接過竹簡,略一掃視,虎目中精光閃爍,差點站起來了,揮揮手道:「你先下去歇著。」

董仲舒應一聲,大袖飄飄,邁動光腳,快步而去。

望著董仲舒的背影,周陽大是驚奇,難道他真的寫出了獨尊儒術策?瞧景帝這般驚訝樣兒,十有八九不會錯。

景帝拿著董仲舒的策論,一看再看,越看越是驚訝,不住撫額頭。

周陽真想沖上去,一把奪過來,瞧個究竟。可是,把景帝那專注樣兒看在眼里,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

沒多久,申公寫好策論,交給竇嬰,施禮告退。緊接著,朱買臣、公孫弘、嚴助寫好,交了上來。

士子一個一個接一個的交上來,直到交了一半,景帝示意,叫來太監,把這些竹簡抬著,去了養心殿。

周陽、竇嬰、馮敬、主父偃四人跟著景帝趕去養心殿。景帝卻是一邊走,一邊看董仲舒的策論,仿佛那不是策論,而是美味佳釀似的,韻味無窮。

不管董仲舒的策論寫的是什么,能讓景帝如此難以舍卻,他就不枉來人世走上一遭了。

「皇上,董仲舒寫的什么?」周陽實在是好奇,等不及了,問了出來。

這問題正是主父偃、馮敬、竇嬰三人要問的,眼睛瞪大,看著景帝。

「這個董仲舒啊,不得了啊,全是驚人之語!」景帝把竹簡遞給周陽。

周陽接過來一瞧,心頭一跳,竹簡差點掉在地上,入眼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個字。這八個字,影響深遠,後世贊揚的人有之,罵的人有之,可以說毀譽參半了。

不管是罵的也好,贊揚的也好,不得不承論一點,這八個字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太大太大。要是漢武帝當年沒有用這八個字,今天中國會是另外一個樣兒。

「皇上以為,此策可用嗎?」周陽忍著心驚問道。

「觀此人之策,雖是儒生,卻不是儒家之道,是法家之術。」景帝並沒有馬上回答能不能用,而是點評起來:「法家霸術太過霸道,雖然實用,能治國,能強國,卻是赤裸裸,毫不掩飾。若是有儒家這個外衣,給包裹起來,讓人無法指責,豈不更好?」

景帝這話切中了要害,法家霸術能治國,很實用,可是,毫不掩飾其霸道,為後人指責。

美麗的言辭,總是用來掩飾卑鄙的目的,若是有儒家這個外衣來點綴,張口仁義,閉口聖人之道,要人想指責都沒轍,的確是一個好辦法。

董仲舒雖是被尊為六大儒宗之一,卻有不少人把他歸入法家,說他是法家之士,這話不是沒有道理。董仲舒的學術,完全不同於儒家,後人點評他的學術是「陽儒陰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實是法家。

漢武帝當年之所以采納他這一建議,就在於看到了這一說法的好處,扯一桿大旗,張口仁政,閉口聖賢之道,要人無法反對。暗地里,漢武帝大行法家之道,殺伐決斷,無所不為。

漢武帝雖是把儒家供得高高的,他的所作所為,又有多少儒家的影子呢?可以說,他做皇帝數十年間,是法家大行其道。

對這點,漢宣帝說得最是直白。漢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漢元帝,特別喜歡儒術,好純儒之學,反對宣帝的一些政令。對此事,宣帝很惱火,一度想廢了他。可是,念及宣帝之母與他是結發夫妻,不忍廢,才有後來的政衰之事。

漢宣帝的出身很具有傳奇色彩,還在襁褓中,因為「戾太子謀反事件」而給扔進了大獄,要給殺死。要不是給張湯的兒子所救,他早就給殺死了。雖然給救了,卻流落民間,與尋常百姓沒什么兩樣。

漢昭帝二十二歲病逝,沒有兒子,霍光他們立昌邑王為帝,昌邑王胡作非為,毫無當皇帝的樣兒,霍光聯合大臣把他給廢了。最後議立誰為帝,張安世力主立宣帝,這才有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漢宣帝。

漢元帝的母親就是漢宣帝流落民間的結發夫妻,夫妻感情很好,是以宣帝才沒有廢元帝。

漢宣帝訓斥元帝說「漢家自有道,王霸雜用」,這話道出了漢朝用的其實是法家的霸術,而非讀書人嘴里說的儒家之學。

漢元帝沒聽進去,當上皇帝後,用韋玄成這些純儒。這些所謂的純儒,只會空談,毫無治世之具,漢宣帝開創的大好局面從此不復存在,曾經創造無數輝煌與傳奇的大漢帝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聽景帝的話,大有采納之意,周陽不得不心驚了。作為現代人,深知這一策的危害有多大。盡管董仲舒的本意不是真的要用儒家之學來治國,可是,後人卻是誤以為他是真心要用儒家之學來治理國家,卻是貽害無窮。

「皇上,董仲舒的策議雖好,可是,有一點皇上有沒有想過?」周陽念頭一轉,立時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