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趁火打劫(2 / 2)

大漢帝國 殷揚 2647 字 2022-07-15

東方朔端著酒杯,慢慢品著酒,偶爾吃一塊羊肉,與西羌君臣海吃山吞的樣兒正好相反。

「這種日子真無趣!」東方朔暗中感慨一句,這些天來的情景浮現在腦海中。西羌君臣飲酒一事,已經持續了很久,這事得從頭說起。

「原本好好的事情,沒成想,漢皇竟然駕崩了,單於出動傾國之兵,漢人難以招架呀!」西羌王吃喝一陣,快活異常,滿足的放下羊腿、金杯,開始發牢騷了。

東方朔出使漢朝,漢朝願與西羌結盟,共同對付匈奴。雖說漢朝勢大,西羌國力弱,可是,西羌靠近河西走廊,若由西羌牽制匈奴,單於不能從河西走廊調兵,這對漢朝大為有利。

西羌早就垂涎富饒的河西走廊,可是,以西羌的國力,根本拿不下河西走廊,與漢朝結盟,河西走廊很可能成為西羌的。西羌王,還有他的一眾大臣著實歡喜了一陣子。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讓人想不到的是,景帝突然駕崩,讓西羌王的一腔喜悅化為烏有。

按照漢朝的禮制,景帝駕崩,漢朝要守孝三年,三年內不得征伐。而漢朝以孝治天下,對孝字極為看重,此事一定會實行。眼看著河西走廊就要到手了,卻又要等三年,西羌王心里那焦慮之情不必細說。

更讓他們惋惜的是,緊接著就得到消息,軍臣單於要調集傾國之兵,趁漢朝國喪期間大舉南下,擺出一副不把漢朝滅了不罷休的架勢。消息傳來,西羌王嚇傻了。

以他想來,漢朝三年內不得征伐,不能與匈奴作戰,只能緊守城池,不使城池有失而已。漢朝守城有一手,守了數十年,沒有丟失過一城一地,「凌辱之恨」丟失雁門城,那是一個特例,因為周陽的到來,連雁門也沒有丟。

若是在以往,漢朝自是能守得城池不失。眼下不行,因為景帝駕崩,對漢軍的士氣打擊非常大,匈奴傾巢出動,志在必得,漢朝能不能守住很成問題。只要丟了一座城池,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北方的城池就會丟很多,因為漢朝的城池里有大量的攻城器械,落到匈奴手里,後果不堪設想。

歷史上的「凌辱之恨」,正是因為雁門城里的攻城器械落到匈奴手里,上演了一幕讓漢朝引以為恥的「凌辱之恨」,連甘泉宮都給匈奴燒毀了。

按西羌王想來,漢朝這次即使不給匈奴滅了,也要慘敗,實力大損。漢朝一衰弱,他奪取河西走廊的想法就不可能實現,他恨恨不已。

「大王,何必憂慮!」立即有大臣討好,奸笑一聲,道:「漢人勢大,我們就與漢人一道,奪取河西走廊。匈奴勢盛,我們就與匈奴一道,奪取隴西之地。」

「妙計!妙計!」

西羌王眼睛一亮,大是歡喜,臉上的憂慮一掃而光:「隴西之地雖不如河西走廊那般肥沃,也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土地,我們與漢人爭奪了數百年都沒有弄到手,這是千古難得的良機呀,我們得准備准備!」

西羌之所以成為三大北患之一,就在於他們一心想得到隴西之地。為了爭奪隴西之地,西羌與華夏打了數百年,西羌太弱小,沒有討到便宜,這是西羌的心病。如今,匈奴勢盛,漢朝馬上就要由盛轉衰,正是西羌實現千年夢想的良機,一眾大臣哈哈大笑,歡欣鼓舞,大口飲酒,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歡悅之情。

東方朔看在眼里,沒有說話,自顧自的飲酒吃肉。

「西方先生,你以為此計可行否?」西羌王對東方朔極是倚重,不得不詢問東方朔。

「大王問起,在下不得不言。」東方朔放下酒杯,反問一句:「大王以為大漢必敗,但以在下之見,未必!」

「哦!」西羌王大感興趣,問道:「為何?單於這次出動六十萬大軍,還不能得志?真要如此的話,單於也太無能了。」

「是否得志,眼下言之太早。」東方朔對漢朝的應對之策並不知曉,可是,以他的才情,他自然是明白,漢朝那么多的能人,不可能放任匈奴橫行,必然要采取應對之策。雖說漢朝要守三年國喪,不能征伐,至少也不會讓匈奴逞凶。

「就算漢人在北地大敗,大王就一定能拿下隴西之地?」東方朔再問一句,剖析起來:「大王是知道的,春秋戰國之際,大羌就在與漢人爭奪隴西之地。那時,漢人分裂,國家眾多,你征我殺的,內訌不已,大羌都沒有拿下隴西,何況是眼下。依在下之見,即使漢人大敗了,守住隴西不是問題。」西羌人用漢人代替華夏。

這是實情,春秋戰國時候,西羌一心要奪取隴西之地,卻沒有成功。

「若不是那個老秦族,大羌早已拿下隴西了!那個老秦族,就是秦始皇的祖先,他們太能打了!」西羌王對爭奪隴西之事極是熟悉,忍不住謾罵一句。

因為各種原因,秦始皇、秦朝、老秦族的功勞埋在歷史的塵埃中。事實上,老秦族對中國歷史作出的貢獻非常大。秦始皇的祖先,就是老秦族,是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這個部族善於使用騎兵作戰,他們的騎兵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飛騎」,穿著裘衣,戴著皮帽,揮著彎刀沖殺,而他們的腰間卻是掛著血淋淋的人頭。

他們與羌族沖殺,保衛隴西之地,對中華民族有大功。在讀書人的筆下,他們卻成了殘暴不仁的野蠻人。

若不是老秦族在這里與西羌沖殺,保住了隴西之地,早就落到西羌人手里了。雖然讀書人把老秦族罵得體無完膚,可是,作為老秦族的最大對手,西羌人卻是知道他們有多可怕,那是用無數西羌人的性命與鮮血換來的教訓。

對於東方朔來說,眼下他的任務不是收取西羌,而是穩住西羌,不使西羌與匈奴合流。以西羌的國力,即使與匈奴合流,對漢朝的影響不是太大,卻也會制造不小的麻煩,在這緊要關頭,能讓西羌不倒向匈奴,那是最好。

東方朔一句話切中了要害,西羌王雖不甘心,卻也無法可施,最後只能按兵不動,先觀望一段時間再決定行止。

從此以後,西羌每天召集群臣飲酒,等待北方的消息。

沒過多久,得到消息,匈奴沒有南下,這讓西羌王大是驚訝。六十萬匈奴大軍南下,後面還會跟著不計其數的牧民,那動靜是非常大的,要想一點消息不泄露,那是不可能的。

西羌王雖然奇怪,卻是大惑不解,只得請教東方朔。東方朔才智過人,他雖然沒有得到漢朝的通告,不知道漢朝的具體措置,也猜到了,漢朝必然是采取了強有力的反制措施,要不然,單於不可能按兵不動。

果然,沒多久,傳來消息,一支為數不少的漢軍突然出現在龍城,竟然把匈奴給圍住了。

漢軍進軍龍城一事,極度機密,西羌也沒有打探出來。此事報來,西羌君臣,一片驚呼,認為不可能。東方朔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了,可是,他也疑惑不已,要想把匈奴六十萬大軍圍住,那得多少兵力?

按照兵法來推算,需要百萬大軍。漢朝真要出動百萬大軍,那動靜會非常大,不可能不給偵察出來。對於漢軍所用之法,西羌的偵騎很不負責,三番五次才打探出來,原來是用築城之法完成的。對周陽這一妙法,上自西羌王,下至群臣,包括東方朔在內,贊不絕口。要想在連石頭都稀缺的龍城築城,很難,很難,卻給周陽巧妙的解決了,他們不能不贊嘆。

自此以後,西羌王要做的事情,便是等待,等待龍城決戰的結果。雖說匈奴給重重圍困,極為不利,畢竟是在匈奴的聖地龍城,漢軍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此事不到最後時刻,難見分曉。漢匈奴大戰沒有最後結果,西羌王就不能決斷,西羌是與漢朝結盟,還是與匈奴一道打漢朝。

東方朔對結果已經猜了個十之八九,可是,西羌王拿捏不定,對漢朝有利,也不點破。西羌若是出動得太早,進入河西走廊的時間夠長,很可能給他們占穩腳跟,這對漢朝收拾西羌不利。若是出動得太晚的話,很可能不能全殲。是以,西羌出動的時機一定要把握好。

「報!」一個拉得老長的聲音遠遠傳來:「龍城戰報:近兩百萬匈奴被殲,單於被活捉,漢軍大勝!」

「咣!」西羌王手中的金杯砸在地上,馬奶子濺得到處都是:「這太可怕了!兩百萬匈奴就這么沒了!」

如此勝仗,在歷史上就沒有過,光是聽聽就足以嚇人的了。

「大王,我們該動了!」一眾大臣卻是歡喜不已:「河西空虛,沒有匈奴軍隊,我們出兵,一定會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