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三個條件(2 / 2)

等到人聲漸漸安靜下來,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開口說道:「大家不要吵,小兄弟可沒有義務幫我們免費鑒定,國際上鑒定都是要收取高額鑒定費的,諸位可想清楚了,不要把什么雞碗錨盆都拿出來現眼。」

眾人哈哈笑起來,也是心下了然,博漢生也是手捻胡須,連連點頭。

國際通行的鑒定費,是寶物價值的百分之十,大家之所以這么熱心,也是希望能吃口免費蛋糕,要是蕭強指出他們收藏的古董確是寶物,立馬身價百倍。

大家也是圖個占便宜的心理。

中年人等眾人笑過,從懷里掏出一方錦帕,打開,是一塊溫潤的古玉,上面有些斑駁顏色,遞給蕭強:「這方古玉,據傳是漢景帝時期,我檢驗了很久,從質地、皮色、沁心、加工上都看不出毛病,表面也溫潤圓滑,像是經過長年把玩的古玉,麻煩小兄弟幫我看看,不論最後結果,是真是假,我都出一千快鑒定費。」

他話一出,旁的人都靜了下來,盛秋硯和博漢生對視一眼,也打消了幫蕭強解圍的念頭。

古玉鑒定是極考功底的,中國人有玩玉的傳統,從上古時期就是如此,歲月輾轉,造假的手段也層出不窮。

歷數中國歷史上造假,共有四個高潮期,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宋代,以防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第二次高潮是清乾隆時期,以偽造名人字畫為主,乾隆性喜收藏名人字畫,在有他題跋的大內宮藏中,就有不少是偽品;第三次清末民初,張大千老先生年青時為了糊口,就曾是很著名的贗品大師,偽作了不少的前朝字畫。

最近的一次,就是從八十年代中開始的作偽風潮。

鑒定的手段就是到了現代,也主要以鑒定師本人的淵源學識為根底,憑借豐富的經驗,作為判斷,高科技手段只能作為輔助,並無法幫助人們做出准確的選擇。

關鍵就是作偽的方法太多了,科技的進步,也被大量引用到贗品制作中。

蕭強記憶中,他就曾經看過贗品制造者,為他演示的制作過程,一個嶄新的青銅仿品,經過特制化學葯水浸泡,幾分鍾內,就變舊了八百年,而且沒有絲毫的浸泡痕跡。

古舊青銅器都有銅銹,偽品也有,但收藏界也有「假銹怕燙」之說,意思是說,假造的銅銹怕高溫,一碰就掉,但他看過的一件贗品,銅銹仿佛是從仿品中長出來的,扣都扣不掉,據說也是用某種特質化學葯品做成的。

其偽造手段,可見一斑。

玉器鑒定,又是古董鑒定中難點中的難點,就像中年人拿出來的那塊籽料,本身價值並不很高,還不及他出的一千塊錢,可是為什么大家都馬上安靜了下來。

就是因為難。

他拿出來的籽料,如果是偽品,必然是用特殊手段制造,比如沁心,真假難辨,儀器也只能望而興嘆。

在專門的鑒定機構,對玉器的皮色鑒定都是模棱兩可,通常是不做鑒定,為什么,沒法鑒定!

沁心,是玉器收藏中的一個專門詞匯。

玉石因其質地,疏松密致不定,再從礦藏中挖掘出來之後,其石質間的有機物會漸漸流失,形成肉眼難辨的孔隙。

玉石通常都是殉葬品,隨著主人一同下葬。

在和土壤接觸以後,土壤中的各種有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滲透入玉石內部,因化學反應而形成顏色各異的色斑,不懂行的外人以為有色斑的玉石不如純凈的好看,其實值錢的,恰恰是有沁心的。

千年時光沖刷的,才是最可珍貴的。

沁心,也就成為作偽者專攻的一個方向,手段匪夷所思。

羊玉、狗玉、煨頭、梅玉、風玉、叩銹、老提油、新提油、造黃土銹法、造黑斑法,種種聞所未聞的詞匯,清晰地說明了造假手段之眾多,方法之巧妙。

沒有經驗的鑒定師,被偽玉所蒙蔽,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中年人拿出這塊籽料,與其說是請蕭強鑒定,還不如說是對他的一個考驗。

蕭強抿了抿嘴唇,接過籽料,靜靜地對所有人說到:「讓我鑒定可以,不過,我有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