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蒼天在上(2 / 2)

徐鳳年變手掌為雙指並攏作劍。

指劍式。

幽燕山庄外的那座大湖之上,曾有觀音宗女子練氣士以指玄境界兩式對敵徐鳳年,一式指山,一式指海。

分別寓意指山山去填海,指海海去摧山。

拓拔菩薩也感受到胸口處的氣機異動,權衡利弊,眨眼間便側過身,躲過年輕藩王的指尖所指。

果不其然,在拓拔菩薩堪堪側身躲過那一記指劍,便有劍氣白虹吐露而出,那抹劍罡之威勢,不亞於6地劍仙在咫尺之間的傾力一劍。

但是拓拔菩薩很快就流露出些許無奈神色,看似氣勢洶洶的那式開山劍罡,在激射出去短短數丈距離便氣勢驟減,與此同時,年輕藩王並攏雙指重新變回手掌,手背貼靠拓拔菩薩心口。

橫臂一拍。

疊雷!

拓拔菩薩心口如遭雷擊,但是他只不過輕輕吸氣,十八條金黃游走蛟龍便驟然停止,然後妙不可言地卸去了疊雷威勢。

一觸即的疊雷,總計六次之多,綿延不絕,層層遞進。

拓拔菩薩吸氣之後呼氣,蛟龍恢復游曳姿態。

人之呼吸,何其尋常,拓拔菩薩輕描淡寫到了極致的一靜一動之間,年輕藩王聲勢恐怖的疊雷在第二次疊加後,就已經被化解得煙消雲散。

徐鳳年縮在大袖之中的左手,握緊拳頭,松開五指,亦是一個平淡至極的動作。

之後拓拔菩薩的腦袋,如同被撞鍾一般,振盪出個劇烈幅度,然後整個人便橫飛出去。

顧劍棠之方寸雷,被譽為掌間雷池。

拓拔菩薩身形踉蹌橫移,一腳重重踩踏在地面上,強行止住身形。

北莽軍神抬起手臂,用拇指輕輕擦去從鼻子滲出的血跡。

金黃色的鮮血!

曾經的天下佛門領袖,與徐鳳年在北莽相逢的兩禪寺龍樹僧人,憑借無上修為鑄出金剛不敗體魄,體內鮮血升華為金液。

八百年前那撥孜孜不倦出海訪仙,為帝王追求長生丹葯的大秦方士,在後世市井百姓心目中,其實種種神通,無疑以點石成金最為令人神往,雖說這是俗人短視,但事實上大秦之後的道教丹鼎符籙等諸多流派分支,對於點石成金,依舊十分推崇,尤其是丹鼎派,當然要更為寓意深遠,丹鼎派以內外金丹為主,甚至連符籙派都不得不提倡「內煉金丹,外用符籙」,武當呂祖便是道教內丹學說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武當大黃庭與龍虎山玉皇樓兩門練氣之術,前者更被視為有「一朝開竅,立地飛升」之妙,故而道教的點石成金,與佛門禪宗距離立地成佛只差一步之隔的金身不敗,兩個金字,皆寓意深遠。

拓拔菩薩環顧四周,有些好奇那名年紀輕輕的生死大敵,為何沒有選擇繼續壓制自己。

是已經察覺到想要一鼓作氣徹底摧破自己的外瀉氣機,是痴人說夢?

還是在暗中蓄勢,真正壓箱底的殺手鐧,類似當初那位白狐兒臉逼退自己的十八停?

無論年輕藩王怎么想,拓拔菩薩都無所謂。

武道境界,武夫體魄,武學心境。

三足鼎立。

一般而言,是外在體魄與內在心境,最終共同撐起境界。

拓拔菩薩對於自己的體魄,原本極為自負,與離陽軒轅大磐這些純粹武人如出一轍,體魄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他在與鄧太阿萬里借劍一戰後,心境趨於圓滿攀至頂峰,只是之後與徐鳳年轉戰西域千里,淪落到命懸一線的境地,龍眼兒平原一戰,又被來歷古怪的白狐兒臉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十八停」逼退,可謂雪上加霜,因此哪怕如今體魄遠勝當初,境界之高,他更是自信已經勝出其余三名武評大宗師一籌,雖然是拔苗助長的境界,但談不上什么隱患,那么唯一的遺憾,遺憾而非破綻,就只剩下心境了。

心境之微妙,就在於每個層次都有每個層次的小圓滿,二品小宗師亦是能夠達到無垢無瑕的心境,比如徽山軒轅大磐和如今的離陽雪廬槍聖李厚重,被推崇高手當有高手風范的江湖,公認武力極大武德極小,但是在同等境界之中,這兩人毋庸置疑都是最接近無敵的存在。三教中人,能夠躋身一品境界,心性大多向善,卻往往空有境界,戰力卻不如同境之中相對更為「修力不修心」的純粹武人。而心境之難測,則在於始終有意義深遠的高低之別,稱雄江湖一甲子的王仙芝自稱武評十人,他能夠一人戰九人,而且絕對依舊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王仙芝站在眾人頭頂的心境,簡直都要讓人覺得這個「蒼天在上」的老匹夫,真該早早飛升,為何要在人間欺負世人。

拓拔菩薩想知道,那個消失的年輕藩王,曾經是如何達到那種心境的,所以他一直沒有還手,想任由徐鳳年施展畢生絕學,以徐鳳年作為一塊世間最好的磨刀石,來砥礪自己的心境。

拓拔菩薩第一次開口說話,聲如雷鳴,「徐鳳年!」

北莽軍神戰意昂然,好似先前不過是讓你徐鳳年熱身而已,是時候輪到我拓拔菩薩還以顏色了。

徐鳳年終於顯露真身,只見一襲紫金蟒袍懸停在高空,低頭回應道:「喊你大爺?」

拓拔菩薩抬頭望去,譏笑道:「堂堂北涼王,就只能逞口舌之快?!」

徐鳳年一笑置之,眯起眼,向南方的拒北城那邊仰頭望去。

來了。

黑雲壓城。

若說世間借劍之強橫無匹,李淳罡第一,徐鳳年第二。

那撥密密麻麻掠空而至的磅礴劍雨,正是武當山與張家至聖一戰,散落在幽州河州各地的劍冢藏劍,雖然期間折損無數,仍是數以千計,還有拂水養鷹兩房聯手魚龍幫,從北涼淮南兩道江湖和民間收集而來的普通鐵劍,多達六千余柄。

那一刻,北莽三座萬人攻城步陣,不約而同地抬頭瞥了一眼,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唾沫。

將近八千柄飛劍,由東向西而來,然後如鐵騎繞弧,在拒北城南城高空,由南向北而去,迅掠過這座邊陲雄城。

最終劍尖齊齊指向拒北城外的北莽大軍!

滂沱大雨,雨勢再大,終究沒聽說過有幾人死在雨水里。

可若是天上下刀子落飛劍?

拓拔菩薩沉聲道:「還敢分心御劍?!徐鳳年你真是找死!」

徐鳳年一手重重按下。

落劍八千!

一袖青蛇,劍罡如青龍出水,直撲地面上的拓拔菩薩。

拓拔菩薩一腳踏地,平地轟雷,身形拔地而起,其中一條金黃蛟龍氣機率先沖向徐鳳年。

徐鳳年十八袖青蛇劍氣,一袖接一袖。

拒北城城下,雖然幾乎所有北莽步卒都高高舉起盾牌,竭力抵擋當頭而落箭雨,但是裹挾風雷之勢疾下墜的飛劍,仍是有十之三四一透北莽重盾、再透鐵甲、三透身軀,當場將三千多名北莽步卒釘死在拒北城外。

更有兩千余相對幸運的北莽蠻子被飛劍斬斷肩膀、刺入大腿,或釘穿腳背,雖然性命無憂,但是戰力受損嚴重,好不容易艱辛推進至城頭下五十步的三座步軍大陣,頓時潰不成軍。

至始至終,拒北城一枝箭矢不曾下城頭!

八千劍半數折斷,依然有四千余柄完好無損,傾斜插入大地之中。

如同一座氣勢森嚴的劍陣,擋在拒北城與北莽大軍之間。

這般耗費無窮氣機的大規模御劍拒敵,在面對拓拔菩薩這種武評大宗師的情形下,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

先是聲勢浩大的御劍八千,加上十八袖青蛇。

對上蓄勢以待且額外有十八條蛟龍護體的拓拔菩薩。

年輕藩王的十八條劍罡,果然被一尾尾金黃蛟龍紛紛擊碎,雖然徐鳳年的仙人撫頂依舊成功拍在拓拔菩薩的頭頂,但也被後者一拳轟在腹部。

僅是身形搖晃的拓拔菩薩逆流而上,步步登天,一拳接一拳,拳拳擊中徐鳳年的格擋在身前的手臂,最後一拳更是直接破開徐鳳年雙臂,砸在臉面之上!

年輕藩王的身體如同白日飛升一般,瞬間消散在一片雲海之中。

拓拔菩薩懸空而立,離地三百丈。

蒼天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