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農業教授周文清(1 / 2)

周文清今年已經六十四歲了,他現在是安西市農業大學的一個教授,周文清是那種真正的教授,而不是什么電視上面的那些所謂的「叫獸磚家」,他是安西農業大學水稻研究的一把手在,在水稻研究上有著很強的功力。

當然作為一個常年研究水稻的家伙,周文清經常親自下田,他甚至還在安西農業大學的研究基地里面自己種植了幾畝水稻,周文清一家的糧食都是從這些試驗田里面拿的,這倒不是周文清想占便宜,而是為了試驗試驗田里面的糧食人體在吃了之後是否有什么壞的影響什么的。

周文清始終相信一點,你要是想老百姓接受你研究出來的東西,你自己首先就得試驗一下,不然你自己都沒有試驗一下,就拿出來給老百姓使用,那是很不負責任的一件事情。

因此,每一次新推出一種新的稻種,周文清都會和他的一些學生先品嘗一下用這些稻種種植出來的糧食的味道怎么樣,吃了之後有沒有什么不適的感覺等等,為的就是能夠讓這些上老百姓餐桌的糧食絕對的安全,美味。

周文清就是憑借著這一份的堅持和認真負責的工作心態,逐漸成為中國水稻研究領域里面不可小覷的人物,當然,經過這幾十年的親自下田耕種水稻,現在的周文清看起來像一個老農民多余一個大學教授,在周文清身上完全沒有什么書生氣息。

周文清此前對於武林密境的出現根本就不太在乎,他始終認為習武是浪費時間的行為,有這個習武的時間,還不如把這些時間用到研究水稻上面,這些事情才是真正的大事。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中國現在的耕地面積只有18.27億畝地。比起前一年減少了460.2萬畝,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9畝,已經逼近了18億畝的紅線。

不過中國雖然有18多億畝耕地,但是每畝耕地的糧食產量,南北各異。

在華北南部耕地一年兩熟,冬小麥一季畝產800斤,可養活一人。一季玉米也可畝產800斤,也可養活一人。人均一天2斤多糧食,應可溫飽。華北南部耕地一年兩熟,一畝可養活二人。

在東北。耕地一年一熟,種小麥或玉米畝產也接近800斤,都可養活一人;在西北,耕地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畝產稍底。畝均基本可養活一人;在嶺南,一年三熟。每畝基本可養活三人。可能稍欠;在江淮,水田,一畝可養活兩人多。

這些數據沒有精確的統計,完全是估測的數目,不過中國的實際情況也與此無大異,中國的耕地基本可以認為。一畝平均可養活兩人。也許可能比兩人少一點,但少不了多少。

若按一畝2人,中國的18億畝耕地皆種糧食作物,可養活36億人。這36億人完全可實現溫飽。但吃肉不多。現在中國人口才13億人,翻一翻26億人,照樣可養活得住。

但是不要認為這樣我們就後顧無憂了,因為我們的耕地不光種糧食,還需要種一些弱白面,象煙葉這種精神軟白面,大概需要幾千萬畝的耕地,在華北地區有許多種植煙葉的耕地。假使需要2000萬畝耕地種煙葉,按照一年二熟,可少產5000萬人口的口糧。

我們還需要穿衣,那就要種棉花。這也需要幾千萬畝的耕地,棉花要好一點,可以套種小麥,大概要少產5000萬人口的口糧。因此種棉花與煙葉共減少1億人口的口糧。

我們需要吃蔬菜,大概也需要減少1億人口的口糧。我們需要油料作物,大概需要減少2億人口的口糧。還需要糖料作物、需要瓜果、需要辣椒等農作物,大概需要減少2億人口的口糧。

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耕地也不少,按照每年上億畝受災耕地面積計算,估計可以減少2億人口的口糧。以上因素,共計減少8億人口的口糧。

綜上所述,大概中國現在可養活28億人,如果考慮到高估的可能,也許中國可養活24億人。如果是低估的,中國現在可以養活30多億人口。

不過這只是簡便的估計土地養活人口的方法。這些估計的中國耕地能養活的人口數量,生活水平都僅僅只有溫飽水平,而不是小康水平。如果按照小康水平,就養活不了這么多人。

因為小康生活人們吃肉多,玉米等糧食產量都喂養牲畜,大家間接通過吃肉,把這些玉米吃掉。小康水平,還意味著其它方面的大量消費。

比如,消耗更多的水果、調味品等,這也會多占用一些耕地。人們也許會養活更多寵物,這些寵物也會消耗上億人口的口糧。人們會較多飲酒,也會消耗一些糧食。人們會需要更多衣服,這需要更多的棉花,這也會減少糧食產量。

而且最主要的是,現今城市化的進程大大的加快,很多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快,從而城市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而城市越大,他吞並的周邊的郊區范圍就越大,城市吞並周邊郊區的范圍越大,大量的耕地就消失的越多。

要知道,在城市周邊的耕地一直是最好的那些耕地,隨著這些耕地逐年大量的消失,整個中國的耕地面積也在迅速的減低,在加上現在執行的退耕還林政策,中國耕地面積已經是越來越少了,18億畝的警戒線的打破也是近在咫尺。

所以想要養活中國十三億的人口,除了擴大中國的領土范圍之外,就是加速研究高產糧食,袁院士的雜交水稻拯救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現在該輪到他們這些人研究出更加豐產的水稻品種了。

但是想要研究新的高產水稻品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料,特別是新的野生稻種,袁院士的雜交水稻就是在野生稻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過隨著現在環境越來越惡劣。大量的野生稻種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中,現在想要找到一種全新的野生稻種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