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扎馬步(1 / 2)

一想到練武,很多人腦子里面首先出現的就是《少林寺》電影里面那些武僧扎馬步的情形。馬步可以說是所有習武之人都要學習的一樣東西,不管你是實力很強的武者,還是實力很弱的武者,馬步都是你習武必不可少一樣東西。

就像是現在武林密境玉石區里面的那些武者一樣,雖然他們修煉成真氣,比學會扎馬步更加快,但是,在他們開始習武開始的那一天起,不管是像是劉國慶那樣的後天七層(武功又上升了一層)的武者,還是剛剛開始習武的准武者,他們每一天開始修煉的都是馬步,可見,馬步在學武過程中的重要性。

馬步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馬步是武術中的基本功。

馬步是練習武術最基本的樁步,因此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

馬步樁雙腳分開略寬於肩,采半蹲姿態,因姿勢有如騎馬一般,而且如樁柱般穩固,因而得名。

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節精氣神,而且下盤穩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

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意指空學那些拳譜套路上的招式,而沒有實際進行全身肌肉的重力與耐力訓練,最終將會淪為花拳綉腿。

馬步是大多數中國武術門派所采用的基本的樁功訓練,包括形意拳等極少的拳種也有樁功,如三體式,只是內家拳的樁功與外家拳的樁功與外家拳有一些外形上的區別,並且以馬步為基礎。

通過練習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完成對氣血的調節、精神的修養的訓練,鍛煉對意念和意識的控制。

在蹲馬步的時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靜氣。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穩,以練習喉、胸、腎等器官,並使腹部肌肉縮進。腿部肌肉緊張,以圖達到全身性的綜合訓練。

這種樁功,由於是長時間的靜功,所以對於人體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鍛煉,通過這樣的鍛煉能夠有效的提升在劇烈運動時人體的反應能力。

武術的許多門派中,常把馬步樁作為最基本的樁功之一進行訓練。它一直都被武林前人視為一種不可不練的、對內功的增長和提高搏擊能力極為有效的訓練方法,也常以步法的形式出現在許多套路中。

作為一種樁法和步法,它為什么會受到特別的重視,它在武功訓練中又是如何產生那種特有的效應,練習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大致有哪些呢?

武術作為一種制服對手或與敵手殊死搏斗的技法。對人體機能有著不同於一般競技項目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精神意識,二是人體的特殊體能。

內在的精神意識主要是指在搏擊時人體通過練功得到的那種自然的、快速的反應與應變能力,以及對對手那種特有的精神震懾力和令對手不戰已輸掉三分的氣質。

人體的特殊體能要求主要是躥、蹦、跳的靈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擊敵手的發力力度,頭、胸、腹、喉、襠等部位的抗打擊能力等。

要滿足這種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武術界所說的「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這一點上,馬步樁則是一種基本能夠滿足武功這種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

練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當為代表的內家拳,還是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在練功時都需要內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

從煉內的角度講,氣血的調節、精氣神的修煉、意念意識的培養,都要通過樁功來完成。

從練外來講,肌肉的力量與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內臟的抗打擊能力等,也都需要通過樁功訓練來完成。而馬步樁恰恰是能滿足這兩者要求的一個極好的樁法。

對此。我們首先從煉內說起。

不管何種武功,在演練馬步樁時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氣和(或者凝神靜氣)、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異的要求。

也就是說不管哪種武功,通過馬步樁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鍛煉,使人體的機能在搏擊中能夠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發揮。

一個練武之人。首先要練就強健的體魄。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強健的體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體能的強弱則與內臟功能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

用武術和中醫理論來說,就是體內氣血的調和與否,內氣是否充盈,從現代醫學來看,就是內臟功能的強弱和內分泌功能的好壞。

現代醫學和現代運動生理學是很注重人體在運動時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的,它的分泌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人體體能的發揮,而馬步樁站得得法,將使人體內臟得到特殊的鍛煉,其功能將得到改善,從而使體內氣血平衡,內氣充盈,內分泌功能增強。

由於內臟功能的增強,將使人體四肢百骸得以滋潤,使其在搏擊時能爆發出超常的能量。

至於站馬步樁時,能通過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大成拳(意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派,尤為注重站樁時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實戰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樣成就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煉。

如排打功、鐵布衫、鐵襠功等功法的初級階段,都開始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鍛煉。最典型的實例排打功,在初級階段就是通過站樁,待內氣充盈後,進而假想身體的某些部位不斷抵御外來的打擊,最後再進行實物排打,從而練就較強的抗打擊能力。

對於練外,馬步樁的姿勢就決定了它是一個力量強度較大的樁法。因為對於習武的人來說。必須要練得外強內壯才能適應搏擊時的特殊體能的需要。

這里所說的外強內壯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健壯還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體強健,又能符合武功對體能的特殊要求。

因為與敵交手,是一種殊死的搏斗,這就要求既要有極強的打擊爆發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擊力。交手要有高度靈敏的反應,並在一定的時間內高速完成躥蹦跳躍等動作。要做到這些,身體必須有相當強的承載能力。

這種承載力的強弱除了與內臟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關外,還與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關系。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腎、肛門、陰部等。

如在用力時,咽喉不能瞬間強有力地屏氣呼吸,陰部不能上提,肛門不能緊縮,腰腎無力,胸膜不能橫托胸腔臟器,那么這個人是絕對不可能有較大力量的。一個脫肛或疝氣患者。一個久咳肺虛的病人,絕不可能有力量舉起較重的物體。

而馬步樁則是一個對內對外都要進行負載承受力鍛煉的極為科學的樁法。

先從練外說起,在蹲馬步樁時,兩腿的負荷是很大的。兩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較大的靜載力,而靜載力的練習在武功中是鍛煉內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機理是。當兩腿下蹲呈90°時,負載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鎖(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縮陰,氣沉丹田。

也就是要從滿足腿部承受力開始,而後鎖閉兩頭(即咽喉、肛門與陰部),使上下兩處的承受力得到鍛煉。如果這兩處的任何一處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會有較強的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