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謀算(1 / 2)

對於黃強的這個猜想盛錚很是贊同,但也正是這種猜測,讓盛錚心里面感到不安。

要是武林密境在其他地方還有出口,或者武林密境其實早就已經對地球開放了,那現在中國境內不知道還會有多少武者隱藏在人群里面,這些隱藏起來的武者不找出來,盛錚他們心里面就不會安寧。

任誰都不想有許多未知的高級武者暗藏在暗處,因為,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刻,這些暗藏起來的武者,就會讓統帥堂遭受巨大的損失,盛錚正是因為考慮到這點,他的眉頭才會一只皺起著。

黃強上報的叫做『金鑫』的武者,武功修為已經是這樣強了,那其他暗藏起來的武者,他們的武功修為是不是也是像『金鑫』那樣強,或者比起『金鑫』還要強大很多。

一想到這個情況,盛錚的心里面馬上開始揪了起來。

盛錚自己就是後天四層大圓滿境界的武者,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實力失去控制之後,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萬一,要是那些暗藏起來的武者,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失去了控制,那後果……。

盛錚不敢再想下去了,他直接拿起了身邊的保密電話,撥通了統帥堂長老團的電話。這個消息,盛錚得及時的反應到統帥堂長老團那里去,這件事情,不是盛錚能夠做主的。

盛錚那急匆匆打電話給統帥堂長老團的樣子,趙朝綱的神識都看的一清二楚。看到盛錚和統帥堂長老團商量的時候,那著急的樣子,趙朝綱嘴角露出了笑容。『金鑫』這個人,其是趙朝綱特意推出來的,就是為了嚇唬統帥堂,還有盛錚他們。

為什么是趙朝綱想要嚇唬盛錚,還有統帥堂?這里面其實是有原因的。

時間回到一個月之前,趙朝綱的老家會稽山,隨著時間的流逝。趙朝綱設置在會稽山里面的聚靈陣的威力,對於會稽山環境的改善效果越來越強,而隨著會稽山環境越來越好。會稽山里面的靈氣相應的也就越來越濃郁了。

會稽山里面的靈氣越來越濃郁,相應的,會稽山里面的那些植物生長的也越來越茂盛,會稽山慢慢的變成了人間仙境。而正是會稽山生的這巨大變化。讓很多人的目光,轉向了這里,這其中就有很多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留在江浙省修煉的武者的目光。

因為流星事件從而引出的武者洞府事件,讓很多世家都派遣了大量的人員來到會稽山里面,想要尋找到那些隱藏在會計山里面的武者洞府。

可惜的是,會稽山里面那個被統帥堂現的洞府是趙朝綱設置的,會稽山里面其實根本就沒有其他的什么洞府(域外天魔設置的洞府。已經被趙朝綱徹底的破除了),所以。就算是那些世家把整個會稽山翻了個底朝天,這些世家中人在會稽山里面還是一點收獲都沒有。

每一次看到這些世家那愁眉苦臉的樣子,趙朝綱心里面就滿是得意,自己僅僅只是丟出一根肉骨頭,這些世家就很是著急的到處亂嗅。

看到這些世家花費了這么長的時間,還有精力,金錢之後,還是一無所獲,趙朝綱心里面高興之極,當然,趙朝綱也不會去通知這些世家,說會稽山里面其實並沒有武者洞府什么的。

這些世家,把自己的精力,多一點集中在會稽山里面,玉石區里面的是非,就要少很多。

可惜的是,事情的展最終還是有點出了趙朝綱的預料。

武林密境玉石區里面的靈氣很是濃郁,比起地球上面的靈氣,濃郁了幾百倍,甚至幾千倍,因此,大量的武者在比較了中國和武林密境玉石區里面的靈氣濃度之後,絕大部分的武者,都選擇在武林密境玉石區里面修煉,不過,也有一部分的武者,最終還是選擇在地球上面修煉。

倒不是這些武者不想著在武林密境里面修煉,而是在地球上面,還有很多這個武者舍棄不了的東西。

打個比方說,那些家里面還有著老人,自己本身又很是孝順的人,在成為了武者之後,他們想要進入武林密境里面修煉,難度很大。

中國人歷來講究落葉歸根,不管這個中國人在哪里,在他老了之後,都想著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樹葉落到樹根旁。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異鄉的人,最終還是要回歸本鄉本土。

有多少在異國他鄉飄泊半生的老華僑,臨終前叮囑兒女將其骨灰撒到神州大地上,或者帶回中國安葬,其實就是想落葉歸根。

中國人不僅講究落葉歸根,還講究入土為安。

『入土為安』意思是土葬,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安息,生者方覺心安。出處明?馮惟敏《耍孩兒?骷髏訴冤》曲:「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親戚多道:『從來說入土為安,為何要拘定三年?』」

『入土為安』指的不僅僅是讓亡者安息,更是讓生者安心。它最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會,有族人死去,只是將遺體扔在野外,後來人們現遺體會被野獸吃掉,後用草席包裹,不過也會被野獸扒開,再後來就進入棺槨時期,將遺體放在棺材中埋在地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自然環境的侵蝕。

(到了現在社會,多年來我國提倡將遺體火化的環保形式,留下先人骨灰供後人祭奠。遺體火化已經普及的現今,大多數市民都是采取將骨灰存放在殯儀館內,每年清明節去殯儀館祭奠。)

那么中國人為什么很是講究入土為安呢?這里面其實和中國的古老風俗有關系。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這五千年的文化大約就是從軒轅黃帝時算起的,而殯葬業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的陵墓「黃帝陵」。被稱為「中華第一陵」。

千百年來,到陝西省黃陵縣橋山祭謁黃帝陵的人絡繹不絕,黃帝陵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

《朱子治家格言》有這樣一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我們敬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也敬我們的直系祖宗,他們早已融入華夏大地,千秋永存。

人死後下葬的方法很多。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水葬過去一般船員和舊海軍用得較多,這從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

從前船舶行駛度慢,遇到水手或水兵死亡。短時間靠不了岸,屍體無法保存,只能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即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的葬法。

水是人類生命之源。人們對水寄於無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許多神話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連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親人時,人們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水葬。

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漂屍式、投河式、撒灰式,亞洲的印度和一些水邊的國家即有此習。

天葬只是少數民族采用的一種葬法,有專用的天葬台,由天葬師將屍體抬到天葬台,由禿鷲將屍體啄食,表明靈魂升天。天葬在西藏地區流行。

土葬則被全世界大多數民族采用,而且絕大多數死者是土葬。這就有了「入土為安」一說,但土葬占地越來越多,已經無法承載,特別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即便是將骨灰埋入墓地,也要占大片大片土地,殯葬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