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擒拿術(1 / 2)

說到點學術,這里就不得不說下擒拿術,很多時候,點學術和擒拿術都是一起施展的,就算是在現代的武術中,也有點穴擒拿術這種功法,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擒拿術顯然比點學術更加的實用,修煉起來也更加的容易。

點學術沒有長久的修煉,不能夠成什么氣候,但是修煉擒拿術就不同了,擒拿術想要入門,所需要的時間,比穴術來,短很多,也更加能夠出成果。

擒拿術是中國拳術之一,是從國術技擊中演變而來,其特點是不用兵器,只采用各種徒手格斗的手法,利用人體關節、穴道和要害部位的弱點,使對方身體局部產生劇痛而束手就擒。

擒拿術屬於漢族武術技法之一,源於技擊。利用人體關節、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點,運用杠桿原理與經絡學說,采用反關節動作和集中力量攻擊對方薄弱之處,使其產生生理上無法抗拒的痛疼反應,達到拿其一處而擒之的效果。

擒拿可以分為拿骨,[即反關節],拿筋,拿穴三類,其中以拿骨為其核心技術,它以巧制關節為手段,以擒伏對手為目標,以不傷害對手而達擒獲為高技能,充分體現中華武術「巧打拙,柔克剛」的特點。

擒拿術是從國術技擊中演變而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分筋錯骨手」,在漢族傳統武術中每一派的武術中都會有擒摔技擊術,但是這些技擊術大體分為太極拳擒拿手和少林武術擒拿手兩大部分。

太極拳擒拿手主要有陳氏太極拳32路擒拿手。而楊氏太極拳的更是將太極心法與擒拿、點穴等功夫融會貫通。

少林武術中很早就有一種叫做「纏絲擒拿手」的功夫,有72路擒拿手和32路小擒拿、以及1o8路擒拿手。其體系中都包括踢襠撇臂、挎攔、攜腕、小纏、大纏、端燈、牽羊、盤腿、卷腕、斷臂等等。

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指出:「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他告誡大家不要拘泥於一招一式,但對初學者來說,還必須從有法到無法這個過程,然後達到身無定形,腳無定位,手無定式。隨心所欲的境界。

擒拿術是一種應敵捕捉技術。常配合其它技擊方法對敵人進行反側關節、分筋挫骨,使之失去反抗能力而就擒,如踢襠撇臂、挎攔、攜腕、小纏、大纏、端燈、牽羊、盤腿、卷腕、斷臂等等。當然。擒拿術也包括解脫法。

學習擒拿術的要訣:

:古人說的「膽大人藝高,藝高膽更大」,是一條重要的實戰經驗。所謂「膽大」,是指臨陣殺敵時的膽略。

平時訓練為了臨戰。因而能帶著強烈的敵情觀念。本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嚴格要求,練就一身殺敵制勝的過硬功夫。

臨敵運用純熟,能表現出勇猛頑強、機智靈活的戰斗風格。敢於同敵人作殊死的斗爭。

:身體壯。力氣雄,這是學習和運用擒拿術的必備條件,是戰斗取勝的物質基礎。俗話說:「要毒要狠,力量為本。百巧百能,無力不實。」就是說明力雄是習武之要素。

如果一個人手無縛雞之力。怎能在緊張激烈的殊死搏斗中戰勝敵人而保存自己呢?所以身體好,力氣雄、功力厚的人。能最快掌握擒拿技擊方法和戰略、戰術,臨陣應敵自如,能巧妙地使用避實擊虛,虛實並用,以柔制剛,剛柔相濟等方法,將敵人攻擊之猛力引進落空。

功力雄,還應懂得節約體力,學會望勁:即知來力之大小,著力之部位;懂勁:即知來力之剛柔、虛實、變化;

借勁:即借他人之力還擊他人,如使四兩撥千斤之力;

使巧力:即我用粘、連、綿、隨,纏於敵手,遇機實,這樣就能在交手時處處主動。

:俗話說:」踢打不准,猶如跳井。」因為各種擒拿與解脫法,不但技術非常復雜,規格十分嚴謹,而且在使用時必須精細准確。

其動有方,其用有法,使法必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擒拿術力求反側關節要過其生理限度,點穴時要集中全身之力於一點擊其要害,法到力到,充分體現「手到擒拿」的功用。

:與敵決斗十分強調「拳似流星眼是電」,「伸手擒拿快打慢」。擒拿術是應敵防身之術。因此,快的擒拿與解脫,能使自己主動靈活,能一快制百慢,能在快中贏得致勝的時間。快這能捕捉戰機,攻其不備。

快可以尋求敵人弱點,以逸待勞,多變戰法,充分揮自身特長。

當然,快要建立在准確的基點上。快與慢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求在快中求准,快中求穩,快中求活,快中求巧。要伺機而動,因人而異,切不可百合一法,千篇一律。

要在快中寓絕技於一般動作之內。在戰術上做到:「彼不動,我不動」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彼若動,我先至」,以期先制人或後先至。

:擒拿術本身就是以反側關節、點穴窒息、分筋碎骨為目標,因而臨敵必須心狠手毒,否則將為敵人所俘獲。心狠是指對敵人不留情,只有制敵人於死地,而後才能保全自己。而手段毒辣,是指使用靠近敵身,攻其要害;粘貼敵人四肢和頭身要緊,以防其滑逃;或最大限度地牽張敵人各關節,使之旋折。

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五點,你才算是對擒拿術入門了。

這里再介紹一些有關於擒拿術的具體示例:

敵右手抓我胸部,我右手掌壓住敵右手背。緊抓握其無名指一側,同時右腿向右斜前方趟進,左臂屈時由左上方向內向下以時壓住敵右手腕。隨即身體往右稍轉,含胸收腹往下沉,敵臂即斷。

敵抓住我左手腕,我右手從上往下壓住其手背,我左臂屈肘下壓,身體上抬,左腳向前上一步。左轉身,左腿向左側趟進;同時右臂從右側屈肘左手反抓敵左臂翻腕,順敵左腕抱緊向下向左拉抱於左腰際。並用右肩下壓敵左肘,使敵肘、肩關節脫臼。

要點:我右手抓敵腕要抓緊、用全身整勁砸壓敵肘。

敵左手抓我左腕,右手抓我左肘,我左腳上步插於敵兩腳之間。身體左轉。左臂上抬前頂,卷握敵左腕,同時右掌從後向前搬推敵左時使其彎屈,右掌順勢托推其時向上,迫使敵左時向上。向後,身體後仰,左腿屈膝下跪。

要點:插襠時要靠身屈肘,扭肘時要先切後托。卷臂托時要及時協調。

敵從後反抓我右手,我身體向左後轉。同時右臂屈時反臂貼於腰背上,左腳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左臂屈時由前向左側平摟抓敵頭,敵向左側低頭旋轉抬頭,我即左手掌心向前,虎口朝上,以掌指封插其面頰,並以掌跟推其下顎,使其後仰而倒地。

要點:轉體、屈肘同時完成,抓頭按封要連貫有力。

敵封我咽喉,我左掌從下向上按壓敵左手背,右手壓住自己左手背向下拉至胸前,同時下蹲成弓步,含胸切壓敵腕部,使其下跪就擒。

要點:含胸切腕時要帶擰旋內壓之力。

敵雙手欲抓我,我快抓其右腕向上抬,同時上右腳,右後轉身,進肩、拉臂、拱身將敵背起向上懸空,將敵摔倒。

要點:拱身、拉臂要及時、協調。

敵左手抓我向部,我右手抓緊敵左小指和無名指向前向下搬撇,同時上體前傾成右弓步,左手換握敵左肘向內向上推托,迫使敵身體後仰下跪。

要點:撇指,搬肘和上體前傾動作要連貫。

敵從身後突然抱住我腰部,我隨即重心下降,頭後仰撞擊敵面部,同時順勢下蹲,兩手從自己襠內搬起敵右腿向前向上提拉,同時臀部下坐,迫使敵後倒。

要點:搬腿、下坐同時進行

擒拿術歷史悠久,從很久以前,擒拿術就被世人學習,運用了。

《春秋公羊傳》庄公十二年記載:「(宋)萬怒,搏閔公,絕其脰。」所謂『絕其脰『,就是用擒拿中的「鎖喉法」,使之氣絕而死。

《漢書?婁敬傳》載:「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亢,是喉頭,「搤亢」是擒拿的一種方法。由於擒拿有明顯的技擊作用,故為歷代兵家所重視。

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中介紹各拳術名家時就有「鷹爪王之拿」的記載。

《寧波府志》卷31也談到內家拳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有「七十二跌、二十五拿……」等。

擒拿還可以分為大擒拿和小擒拿。其中小擒拿又稱鎖筋扣骨手,都是一些小巧功夫,主要是在近身格斗中鎖拿敵人的小關節、主筋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