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脈診(1 / 2)

中醫四診法歷史悠久,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四診法就已經出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民間醫生扁鵲,很明確的提出了中醫四診法!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到晉國,正遇上趙簡子患重病,已經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親人和幕僚非常擔心,請扁鵲來給趙簡子治病。

扁鵲通過切脈,察覺趙簡子的心臟還在輕微跳動,又通過問診,了解到當時晉國的政治斗爭非常激烈,於是斷定趙簡子是由於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一時昏迷,並沒有死。

經過扁鵲精心治療,3天之內,趙簡子的病就好了。這說明,扁鵲非常精通四診法。

中醫的四診法還有深刻的科學基礎。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內經》上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這就是說,人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外界環境對人體機能的活動有影響。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一定的自然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

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季節氣候的變化,區域環境的差異等等,就連一天24小時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的活動也產生一定的作用。

《內經》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也就是說。人體內陽氣的活動呈現出規律性的晝夜波動,而這一變化趨勢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人體溫度日波動曲線是十分吻合的。

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幾乎人體所有的機能活動都有著似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科學事實證明,古代中醫學的認識是很正確的。

至於劇烈的社會環境對人身心機能的影響就更大。上面談到的那個趙簡子,因為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所以,中國古代醫學家很重視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環境,有助於尋找到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從而確診。

古代中醫學還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臟腑器官、組織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就是說。機體的外部表象與內部情況存在著確定的相應關系。

這就決定了醫生可以通過望診、聞診、切診。觀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現,揣測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從而確診。

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中國民間醫生扁鵲所總結出來的「四診法」,完全符合現代科學中的整體方法、系統方法、辯證方法等理論,這不能不令人敬佩。

四診法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傳統方法,而針灸術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世界醫林中,針灸術可以稱得上是一株最古老的奇樹。說它最古老,是因為它起源於人類的童年。

生活在距今約50萬年前的「北京人」能夠制造尖狀石器和骨器。懂得了用火,這不僅對人類謀求衣食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人類戰勝疾病有重要意義。因為尖狀石器、骨器和火的使用,為人類提供了原始的醫療器具。

千百年來,我國的脈學一直在百家爭鳴中前行。

在中醫四診法里面,最為實用,所有中醫必須掌握的就是四診法里面的切脈,也就是診脈。一個真正的中醫,只有切實的掌握掌握診脈這種手段,他才能夠有資格給人看病。

診脈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

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

《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

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症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

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

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

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

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

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展。

診脈又稱切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

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里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邪氣盛則脈實。正氣虛則脈虛。

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復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脈洪,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

脈診的方法有3種:1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見三部九候)。

2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太溪穴)以候腎的。

3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

當然。在進行脈診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些要點。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

但也不是說其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

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