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海豚灣(天天萬更求訂閱!)(1 / 2)

以前在黑-澀-會里面的時候,猴子很是貪心,當然,這也和黑-澀-會里面的氛圍有關系,黑-澀-會說白了就是一個純粹的利益機構,在里面,只有利益,其他的東西一點都沒有,身處於這樣的一個環境,猴子就算是不想變成一個純利益主義者,也完全沒有什么可能。

在那樣的純利益組織里面,你一旦不去奪取利益,那你就會被當成是利益被別人給活活的吞噬了。

還好的是,猴子現在已經真心脫離了黑-澀-會,所以,現在的猴子心靈上面恢復了一定的平靜,他開始有遠見的去處理身邊的事物了。

就像是這一次的金礦事件,猴子就沒有被金礦所代表的利益蘇迷惑,而且,更進一步的,猴子還很有耐心的勸說者許昌同樣不要被金礦的利益所迷惑了。

說實話,其實這個時候猴子對於自己這個時候能夠這樣清醒很是驚訝,要知道這個金礦的價值可是超乎猴子的想象,要是在以前,面對著這樣大的一個誘惑,猴子早就陷進去了,但是,這一次,他卻從這個金錢的陷進里面脫身了,還拉著許昌脫身,這真是讓猴子內心極其的驚異。

其實不要說猴子對於自己的冷靜很是驚異,就連一邊剛剛被猴子的話給擊醒的許昌,對於猴子能夠視這樣大的一筆財富如糞土的表現也是極其的驚訝。

這下面的金礦可不是僅僅只有幾千萬,這下面的金礦的價值可是足足有幾十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幾萬億都有可能,但是,猴子現在居然不眼紅,還這樣的冷靜,這讓許昌對於猴子再一次刮目相看起來。

許昌的內心。也是第一次對於自己讓猴子拿主意感到驕傲,因為,其實許昌的內心早就被這個金礦給迷惑了,這一次要不是猴子的這番勸解,許昌的下場……。

猴子有著這樣冷靜的心態,實質上都是因為猴子現在是真心的改邪歸正了。改邪歸正的猴子很是清楚自己的力量所在,自己的能力所及范圍,還有自己能夠承擔多少,他很是清楚,自己要懂得知足。

知足常樂。一個人只要懂得知足,那這個人的人生就會很快樂!

「謝謝,猴子,謝謝你……!」許昌很是真誠的向猴子道謝,剛剛猴子要是不這樣清楚的把事情拿給許昌解釋一遍的話,這一次許昌就會犯下絕對難以饒恕的錯誤。

在這之前,對於這個金礦許昌是這樣想的,許昌那時候以為這個金礦只有自己和猴子知道。所以,只要他們不向其他人說這個金礦的事情,那這個金礦就是他們的。而到時候,許昌就可以依據著這個金礦大發橫財,許昌那時候就是這樣想的。

不過,猴子的一番解釋讓許昌真正的認識到,自己剛剛的這番想法有多么的錯誤。

是,眼睛這些人是不知道這里有著一個金礦。但是,這僅僅是因為眼睛這些人不知道金礦的具體情況。不知道在這里發現了狗頭金代表著什么。

眼睛這些人由於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不清楚這里面的道道,但是,外面的地方有的是聰明人,只要被他們知道了眼睛他們所擁有的狗頭金的由來,其他人就馬上會聯想到金礦,到時候,許昌他哪里還能夠保得住這個金礦。

再說了,就算是眼睛這些人很是堅定的不告訴別人他們發現狗頭金的地方,但是,在有著這么多的人詢問他們發現狗頭金的所在地的時候,眼睛他們就算是沒有什么想法,也會下意識的去查看一些有關於狗頭金的事情,而一旦眼睛他們查看了這些信息,那最終的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依據著他們查到的資料,眼睛他們百分百會想到,在這個海島上面有著一個金礦,那時候,眼睛他們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是可想而知的了。

事情一旦發展到了這里,就超出許昌的掌控了。

在被外人知道了這金礦的存在之後,這個金礦就不是許昌占據的了的了,世界上面,為了金錢殺人這樣的事情,那是天天都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殺人事件里面,有的甚至僅僅只是為了幾十塊錢,或者幾百塊錢。

這個金礦可不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而是幾十億,幾百億,甚至上千,上萬億這樣大的數目,面對著這樣大的一個數目,許昌相信就連統帥堂里面的九大長老知道了,也會為之動容。

這樣大的一筆數目,不是許昌能夠擁有的,就算是許昌擁有了這樣大的一筆數目,但是,他也沒有什么能力去抱住它,所以,許昌才會那樣正式的向猴子道謝。

猴子剛剛的那番話,可以說是救了許昌,不,救了許昌一家的命。這樣大的一個救命之恩,許昌是沒齒難忘啊!

到了這個時候,許昌在自己的心底暗自慶幸自己剛剛是真心接受了猴子,沒有為了之前的仇恨殺了了猴子這些人,猴子剛剛為什么會這樣勸解自己,很多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饒了猴子一命的緣故。

這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啊!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釋義,謂行善和作惡到頭來都有報應。出自《纓絡經〃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佛教教人向善的一種人生循環報應觀,它注重從人心靈上的揚善抑惡,並用命理天數循環報應來彌補其理論上缺陷。

誠然,人的善惡首先是發端於人的內心,從內心發展到外在行為上來實現這個善或惡。

佛-教理念中首先從心靈上來揚善抑惡,這無疑是正確和必要的;這樣可以從問題的根源上,或多或少地對發揚善行和抑制惡為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佛-教卻似乎忘記了社會效優對善惡更具有現實引導作用的問題存在;忽視了主導著整個社會風氣的正-邪。對善惡行為在現實社會上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實際效果。

即在一個正氣為主導的社會環境中,善這時才會為大眾人效優,善這時才能得到大力地推廣與發揚;此時此地,惡則自然循地而逃,難以藏身。

而在一個邪-惡為主導的社會環境下。這時的天下已為惡所統治和占領著,惡就必然要現世出來無法無天了,橫行霸道和掠奪吞吃民眾權利就成必然;這時的善作為弱勢力的存在,只能珍藏於人類心里罷了。

因此說,對善惡地揚棄問題,從人心靈來揚抑故然重要。但卻未能起到決定社會風氣的關鍵作用;而這個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的卻是社會防治機制,即現實社會下一個法治社會的建立。

法治是善惡報應的一種現世報,無論是誰作惡了,他將遭到法律即時的嚴厲懲罰。因而,企圖出來作惡的人。他就必須掂量掂量自己必然會受到現世報應的不可愈越的難題。

善作為人類美好的高尚品德,這是備受人類普遍稱頌的行為,法治社會上擁有各種慈善機會和基金會便是一種有力的證明。同時,法治社會還有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行為的專用基金在運作著。

在人類黑暗時代,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只是被廣泛統治、欺迫和奴-役的對象,他們種種的不幸,這本身就是人為強加給他們身上的東西,而這種人為的東西本身就是社會強勢力所在。他們就自然不會和不可能會自己制裁自己懲罰自己惡為的必然。

因此,在無奈之下,人們唯有寄望於後世報了。但是,人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也會奮起反抗,「迫上梁山」和歷代上的農-民-起-義就是這種情勢下發生的必然結果了。

現世報是一種實在的東西,具有實效威懾性;後世報只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往往很難起到威懾作用。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實際上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對正義力量的一種無奈呼喚,是人類黑暗時代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呼聲。

這是由於在現實中人們無法實現對惡行進行抑制和懲罰。但人們心里依然為能夠擁有一個充分展現社會公平的社會制度,就必然和只能寄托於這個呼聲音了。

這個呼聲出現和存在。只是在公平得不到充分現實化情況下才會出現的現象,這也是中國二千多年來何為會出現這個聲音的真正原因了。

可是,這只是一種飄渺的盼望和寄托罷了。這個聲音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社會的公平程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真實法制狀況及合理度。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一個真正的法治社會,法律已經起到公正威嚴地威懾作用;惡一般是不敢出來作惡的,就算是作惡了,一般也會得到現世報的必然結果。

所以,人們對這個飄渺的聲音就自然少了或沒有依賴的想法了,而在黑暗時代,惡可以隨處明目張膽的胡作非為,而人們對惡行又是那樣無可耐何的和無能為力的,就會自然會有這個呼聲出現的必然。

現世報才是防止和制約人作惡的關鍵,後世報這只是現實中人們對於惡無奈時的一種從心內深處的寄望和渴望。而法治就是解決這個無奈的最好方法了,即是弘揚和解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佳方法和途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很多人雖然都在推崇這句話,但是感覺卻不是那么的有力度,正如佛語,正如拜神,在我們心理上起到了支柱一樣的作用,可是生活的無奈,現實似乎在與我們對話著:這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並因此而擁有巨大的精神支柱,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的強大往往超乎想象,但是必須承認,不是相信什么,什么就保佑著我們,而是我們的信念激發起我們的潛力。無窮的潛力!

我們不否認意念的強大,並且贊揚正面信仰,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是天條,也不是什么規律。我們所看到的,也許只是巧合,只是我們將其放大了,認為這就是報應。

因為我們本就希望它是天條,本就希望『善能有善報。惡會有惡報』。

但是事實上,這流傳古今中外,深入人們內心的天條,卻是宗-教-政-府為我們准備的,正如武聖關公。關-羽武不過呂-布、張-飛,文更不能與孔-明、仲達、賈詡、郭嘉等人相提並論,而且關羽為人過於剛烈,最明顯的在於看不起老將黃忠。

當日兩人交手,不分勝負,黃忠馬弱,落馬後關羽放黃忠一命,其後黃忠更是展示了百步穿楊的能力。也放過了關羽一命,令關羽不得不退而守之。

黃忠為人忠誠,為先主陪葬了用弓之人都夢寐而求的養由弓。戰斗積極,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三國志》,定軍山戰役。更是一戰斬淵,成就了軍隊中最高的名望。

如此積極而溫和的老將。卻不能與關羽成為摯友,只因關羽本人的性格問題——驕傲。他看不起黃忠,後封五虎將時還聲稱?不與老兵同列,亦不相信馬超的勇猛,想與之一教高下。

看不起孔明,後來孔明鋒芒開始露出,使得關羽不得不服,但對孔明的敦敦告誡仍聽而不聞,孔明一走,與吳聯盟的話便被關羽拋之腦後。

看不起吳主孫權,對孫權為子求婚,不僅不允,而且還加以侮辱,竟然說:「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

孫權大怒,故由進一步結盟變成了決心?取回荊州。

看不起陸遜,呼為:「小兒!」

更因為陸遜的一封恭謙的書信而自我麻痹大舉進攻魏國,殊不知比較與武將呂蒙,文將陸遜更有威脅,最終敗被陸遜輕易地破了連狼煙之計,不費吹灰之力取下荊州。

看不起同僚糜芳、士林,因為一些事情不滿而聲稱要同他們算賬,導致關鍵時刻人心不齊,陣腳大亂,該二人不發援軍而大敗。

但是關羽卻在三國後被神化,成為了與孔子齊名的武聖,後不斷被神化,到達了就算是孔子也無法到達的聲明地步——武神關聖君。

皆因歷代王朝宗教都希望人民能夠對朝廷忠誠生命,對宗教忠誠信仰,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則是對國家忠誠行為。

故而我們知道了如果我們信仰這句話所能發揮的力量,也知道了宗-教乃至政-府推崇這句話的原因,但是我們該不該相信它,或者能不能將著根深蒂固的思想連根拔起?

其實,我們不需要將其從內心鏟除,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信仰能讓我們發揮出超出自己平時能力的能力,我們只需要去了解它,並且,以我們的方式去理解它!

我們不能相信做了好事就會有冥冥之中的神靈去回報給我們,也不能相信做了壞事就會有神靈報復。

我們需要現實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生活在社會里,生活在國家里,生活在世界上,不能依靠神靈來幫助我們去獎勵或者鳴冤,也不能完全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去報恩或者去報復。

確實,如果一個人犯了法,逃之夭夭,甚至逃到外國是可以暫時逍遙法外的,但是我們不能就學著古代的俠客一樣,拿著一只匕-首追-殺。

古-龍曾經說過,現在的法律不夠有力度,比如犯法出國,鑽法律的空子,有時候明知正義對錯但卻無可奈何。

所以在這一方面上,現在的世界就沒有武俠的世界快意,在武俠的世界里,只要你是錯的,我就可以磨刀十年,追殺你,只要我是對的,群豪就會幫助我。

快意恩仇,豈非我們都想要的?但是這也是有缺陷的,比如磨刀十年,但是武功還是夠不著怎么辦?又比如黑-手-黨的映射——青-龍-會,怎么可能去鏟除掉?而且所謂的俠客,不屑與官-府有瓜葛,搶-官-府,搶-鏢。殺-人都是正常的,那么我們又怎么去驗證對錯?

依靠著江湖傳聞,還是我們自己的所見所聞?

江湖傳聞江-白-鶴是仁義無雙的大俠,小-魚兒第一眼見到了江-白-鶴負有盛名,武功也不差。但是仍舊住在一個小木屋里,粗布麻衣,粗茶淡飯,也不禁在心里贊揚江-白-鶴,但是如果不是後來水落石出,誰又能知道江-白-鶴才是真正的小人呢?

所以武俠的世界並不值得我們去推崇或者仰望。因為即使我們再渴望力量,即使我們進入了武俠世界,我們仍被卷入一場又一場的漩渦,最後,是武力高的人說話。甚至比我們落後的封-建-社-會還糟糕。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是有制度的。而俠客的思想是一個思想,不是一個時代,也成為不了一個時代。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了解了這句話的背景,我們仍相信它,這是對的。只是我們相信的不該是神明來幫我們實現這一句話,也不該是由我們自己來實現。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建立在良性社會風氣的基礎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不是某一時某一階段能夠全面體現的。

根據社會的良性發展由片面體現至全面體現,這樣才是真正的詮釋了這句話。

的確,一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且是我們的當世。而非借口於前世或者寄托於後世,正如我們追求產主義社會一樣。渴望不可及,但是我們仍舊相信。仍舊追求!

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幾率不斷增大,直至我們最後最高級的社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幾率也會增至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