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龍(天天萬更求訂閱!)(1 / 2)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心里面的圖騰,已經存在幾千年了,有歷史記載一來,龍就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一直存在我們的心中,可以說,龍現在已經和我們是合二為一了,那么,究竟什么是龍?有關於龍又有什么樣的詳細情況呢?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個龍,還有龍的相關信息!

龍的定義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征是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生物,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

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而西方神話中的,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從本世紀初到今,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余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上,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下,代表冬季。

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

龍與鳳並不配對,鳳與凰才配對。

「龍對鳳」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讀。事實上,鳳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扮演著雄性瑞獸的角色。

上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時期,龍在廣義上一直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

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龍的觀念。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

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

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龍在狹義上是中國帝制時期的皇帝象征物,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龍當作記號或黃袍上的刺綉,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龍又稱蟒。

普通老百姓,即平民階層是不可以擁有任何龍或與龍相關的物品或形象,否則就是謀反篡逆,可以被直接處決。

「龍」在英文中一般錯誤翻譯為「」,西方文化中的「」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本質上不是一個物種,因此龍應該翻譯為loong(而英文里long的音是狼)。

西方的「」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讓對中華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國人崇拜龍的行為會讓西方人產生中國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負面印象。

為了避免這種混淆,有學者提出,把「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ng」。以「犭」或「飛」於「龍」字結合為新字代替現在的龍,但尚未得到廣泛認可。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首要的圖騰,圖騰就是某民族的保護神,華人自稱龍的傳人。

龍圖騰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除了穆斯林核心文化千古不變,中華民族每個族眾都愛龍。龍圖騰稱得上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符號。

龍馬精神,是奮發開拓又服務大眾的精神。

中國龍的生物學化石和標本現各存一個。化石是「新中國龍」中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酷似傳說的龍,標本是日本瑞龍寺保存的明代幼龍標本。

值得說明,化石和標本沒有神物性質,只是罕見的普通生物罷了,因為罕見就被神話化了,就如牛在印度教里也是神物。

值得了解,中國龍有時也稱真龍,以區別與恐龍、及歐--洲的(崛蚣)等,龍正確的英文譯名是「loong」。

龍的起源說,有著許多種,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下幾種。

1.神異動物說

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

前者來源於後者,關於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是多種多樣。

2.圖騰合並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龍文化,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

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3.天象樹神說

龍-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

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

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

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尹-榮-方的看法別致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

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

「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

4.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徐-知-白及米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

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拜。」

外邦傳入說中國出土的龍形岩畫1萬年。內--蒙--古龍形堆塑8千年,寶--雞--市出土的龍形紋彩陶7-8千年。巴-比-倫歷史5000年,應該是中國龍的後裔!

中國龍的歷史早於黃帝歷史。生搬硬套的認外國祖宗的你們至少弄點證據出來好不好!太搞笑了!

龍的樣貌很是明顯,角似鹿,頭似駝,嘴似驢,眼似龜,耳似牛,鱗似魚,須似蝦,腹似蛇,足似鷹。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

有說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i吃]龍。(均見戰國?屈原《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戰國?屈原《天問》王注)。

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

漢代畫像石中常見馬首鱗身之龍或身生雙翼之龍,龍在漢代具有各種意義,如漢代銅鏡銘文有:左龍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白虎通》則曰:德至鳥獸則白虎到。這里則表現了統治者的施與百姓的恩惠。

《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

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一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一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龍的種類多種多樣,按照天性分類,龍可分為天龍、神龍、仙龍、魔龍、佛龍。

按爪分類則可以分為三爪神龍,四爪神龍,五爪神龍。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龍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

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鳳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鳳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

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

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

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棒子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棒子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

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龍按照按職能分類,還可以分為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輪王大福人藏者。」

輪王也稱「轉輪王」、「轉輪聖王」等。

古印--度神話傳說,此王自天感得輪寶,轉輪寶而降伏四方。

佛教襲用此說,稱有金、銀、銅、鐵四輪王,四輪王都擁有多種寶藏。

除了上訴三種龍的分類之外,龍還有其他的分類,就是按照龍的品種進行分類,具體的有:

1).虺(hui):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2).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

故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兩種說法雖有出入。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3).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

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