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人性(1 / 2)

人的本性與其他的物種是很相似的,或者說本性就是一切物種的統一自然性格。

自私,是一種對自己的利益的一種掩藏。

自私,也可以是一種保證自己競爭性的行為。

獅子相互爭奪領地,當有其他獅子闖進來時,這個領地的獅子們就會攻擊,直至該獅子逃跑。這種行為只不過是一種獅子保護自己的領地,其目的僅僅是保證領地內的獵物供自己使用。

食物越多,越能保證自己生存下去,這僅僅是一種保持自己競爭性的行為。

類雖然是(所謂的)高級動物,但是其本能還是不變的。就是這些本能才促使人向高級進化。自私,才能獲得更多的競爭性,以此來保留種族的延續,生命得到了更多個競爭利益時,它才能占據生存地位。

地位越高,對發展越有利。

的族群延續下去,這是一種生命被賦予本能,所有的生命都是怕死的,而了不死才使得自私成為了可能。如果『不自私』能夠保證自己不死,那么不自私也必然是一種本性,但是,在大自然中這種現象畢竟很少。

相反,『不自私』卻是一種人工修飾的行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實施的行為,可以是報答,可以是炫耀等。

目的、動機促使的行為這些都是一種思維過後才進行的行為,顯然不是本性。

兩千多年前,儒學大師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稍後一些的另一位儒學大師荀子,又說人性本惡。到底誰對誰錯。一直爭論到現在也沒一個結果。

其實,在我看來。這兩種觀點都統統的錯了。為什么?很簡單,如果說人性本善,那就應該是善善相染,善善相承,這個世界就不應當有惡人惡事了,可實際上我們的這個世界惡人惡事一直是源源不斷,到處都有;

如果說人性本惡,那就應該是惡惡相染,惡惡相承。這個世界就不應當有善人善事了,可實際上我們的這個世界善人善事也一直是源源不斷,到處都有。

可見,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說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人的本性到底又是什么呢?答曰:自私。

自私,就是人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終點或者說根本點,主觀上是為了自己。就是說,任何一個正常的人,其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當然。主觀為自己的同時,客觀上也常常出現為別人的情況。

人本自私,中國已經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話作了很好的表述,就是:「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自私是每一個人立足於這個世界的客觀需要,如果一個人從根本上放棄了自己的欲望或需求,其結果只能在人與人的競爭中和人與環境的抗爭中。最終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淘汰出局,即所謂「天誅地滅」。

一個嬰兒來到人世間的第一聲啼哭。就表現出了其自私的本性:請注意啦,我來了!有吃的嗎?喂我吧!要把我養大成人哦!

一個孩子。當他還沒有受到禮儀的熏陶時,是決不會像孔融那樣讓出大梨的,只要他喜歡吃。

孔融讓梨,是因為他已經懂得了人的需求是多樣的,除了物質上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懂得了拐彎抹角為自己算計——少吃點以贏得大人們的贊譽和憐愛,更爽!

從孔融讓梨的事例中,我們已經看出了兩點:其一是人的需求是多樣性的,歸結起來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大類;

其二是人為自己謀利的方式是多樣性的,也可以歸結為直接的和間接的兩大類。

人們有時偏重於物質需要,有時偏重於精神需要,有時是赤——裸——裸摘取需要(直接方式),有時是拐彎抹角獲取需要(間接方式)。

正因為人的需求和為自己謀利的方式都是多樣性的,使得人的自私本性常常受到掩蓋。

很多時候,很多人事,好象是不能用自私來解釋的,如上面說的孔融讓梨,就被人們錯誤地拿來當成人性不自私的典型。

一直以來被我們稱為英雄的文天祥,堅決不屈服於蒙古人,明知會因此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難道他也是為了自己嗎?回答是肯定的,他當然也是為了自己。

孟子他老人家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作為孔孟的信徒,忠義即是他的最高信條,最大精神需要,既然早已向世人表明「留取丹心照汗青」,要他投降就是讓他比死還難受。舍生取義對他來說是精神上的自我滿足,在他意識里,「留取丹心照汗青」比投降更劃算一些。

當然,我們對於文天祥能夠舍身取死這一個行為,真心是敬佩的,生命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能夠就這樣放棄自己的生命,維護民族尊嚴,絕對值得我們肯定!

古今中外眾多「舍生取義」的英雄事例,要么是像文天祥一樣出於信仰,考慮自己的精神需要;要么是為情勢所迫,如一些戰斗英雄,前進也是死,後退也是死,如是在前進中成了英雄;要么是加工拔高造出來的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自私的歷史。朝代的更換,歷史的演進,無不是以人性的自私為推動力。

有了想稱王(皇)稱霸的人。才有可能改朝換代;有了大批不甘受奴不甘寂寞而想建功立業的人,才成就了某些人稱王(皇)稱霸;為著統治和反統治的需要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對私欲的追求而推進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人性的自私本質決定了由人組成的集合體也是自私的。

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惜殘酷剝奪動物和植物的生命。一個國家,也總是千方百計為自己謀利益。號稱最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米國,為了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也會不顧聯合國和多數國家的反對而非法侵入伊——拉——克。

現代的每一個政——黨雖然都有一套十二分漂亮的詞匯,但骨子里無不是以本——黨利益為行事准則,米國的民——主——黨——、共——和——黨是這樣,寶島的民——進——黨也是這樣。

此外,在社會上形成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圈子,也都是不遺余力維護自己的圈子利益。

人的自私本性如果不受節制地超過一定限度發揮,就會變成惡。

為謀財而搶劫而害命。為滿足性——欲而實施強——奸,貪——官失控而索——賄——受——賄或貪——污等等,都是人的自私本性得不到應有節制而超過一定限度發揮的結果。

為了抑制人的自私本性超限度發揮,建立一個法治社會是必要的。

米國獨立戰爭勝利後,精英們為國家的未來設計得很理想,但由於一時間法治配套不上來,結果在最初的那幾年里,州與州之間拼命爭利益,集團與集團之間拼命爭利益。老百姓與政府之間拼命爭利益,搞得整個國家亂七八糟,人民怨聲載道,騷亂和暴動都出現了。

對此華——盛——頓就曾痛心說過:「十三個主權國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塊同聯邦首腦斗。必然會很快地同歸於盡……」

「我們犯了一些錯誤,需要糾正。我們成立聯邦時。大概對人性作了過高的估計。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強制力量的干預。即令是最符合他們的利益的措施,人們也是不願采納實施的……」正是及時補上法治,才使得米國的社會秩序逐步走上正軌。

可見,只要社會措施(如法治建設和教育建設等)得當,是可以克服人本自私的局限性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或許有些人會反駁說:如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雷——鋒、華——盛——頓怎么解釋呢,慈善行為怎么解釋,良心與母愛又怎么解釋?……

什么是自私?自私就是滿足自己的需求,以最小的付出為自己獲得最大的受益。每人在自私索取的同時,又希望別人都是無私的,因為別人的無私直接或間接地使自己受益,意味著對自己私性的滿足。

自私是人的本性,但表現出自私的人卻是不受歡迎的。

大家都不願意與自私的人交朋友,因為對方的自私,往往導致對自己的利益的損害,不受歡迎意味著失去別人的喜愛,支持與合作,通常會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實利的損失。

因此,人們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為自己謀求私利,另一方面想方設法要使別人(尤其是那些對自己的利益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相信自己其實是無私的,仗義的,為他人著想的,這兩點是左右人們行為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私代表了人的基本屬性,但很多人卻不願承認。因為承認人人自私,暗示著自己也是自私的,而自私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一個社會越是虛偽,承認人人自私或自己自私的人就越少。人們有意無意的都會將事情的本來面目隱藏起來,掩蓋自己的動機,想方設法美化自己的行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人皆如此。人的自私不一定是物質上的,還可以是精神上的。任何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帶有目的性,都是自私的。只是自私性質大小的區別。通過後天學習,人可以將自私偽裝。將自私的境界升華,久而久之。就可以將自私塵封,甚至可以消滅之。

從人類繁殖生理來看。當人還沒有成為人之前而是一細胞的時候就開始自私.幾千個精子去追逐一個卵子,如果精子都是君子,大家好讓不爭,那么卵子又何以能夠受精,又何以有人類繁殖呢?所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就拿愛情來說,你願意把自己的愛人給人愛嗎?你願意把自己的妻子轉讓給人嗎?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本質上說愛情是自私的不如說是人為的.

人說:我們要保護好生態平衡,重視環保,地球只有一個.人為什么要保護地球,因為人要生存.

我們痛恨它,乃是因為:它吃了我們我們賴以作為食物的羊,而且狼在餓昏的時候也免不了要吃人。

難道我們人就大公無私的說:狼,你好可憐,來吧,為了你的生命,我們犧牲自己,把我吃了吧,你就不會餓!你就有了生命.

比如,當大飢荒來臨,一個人如果後天沒有感化好,他首先想到的是將有限的糧食留給自己和自己的親朋好友。送給親人可以說是一種表面的無私,實質上還是利己的,因為如果自己的親戚活得好,對自己是有好處的。最起碼對自己無害;

一個人如果後天感化得很好,他會將有限的糧食送給他身邊的親朋好友,然後才想到自己。因為他學習了,他知道高尚的含義。但表面如此。他的內心是一種什么目的,還得進一步考察。

如果飢荒過後他還活著。不管當初他的動機是什么,高尚會帶給他很多好處:名譽,還有因此帶來的物質(從更高的角度看,整個過程也是一種自私,一種更高尚的自私)。

如果他不幸死於飢荒,那么有兩種可能:可能他真的通過後天的學習消滅了「惡」的本質。

也許他內心還是存有一種高尚的自私,只是這種自私未遂。

對待親朋好友尚且如此,那么對待普通朋友呢?陌生人呢?上面的分析同樣適用,只是他會更傾向於自私。

也許有人會疑問:也許人性本善,但是通過後天的學習,他變壞了呢?那么反問一句;教他學壞的那個人又是從哪里學壞的呢?!

現實社會有很多自私甚至邪惡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證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些犯罪的例子對於人性本自私的佐證不言而喻。

社會上那些好人好事也能證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些好人,如果長時間沒有得到好處,包括名譽等精神層面上的,他會停止做好事。

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大部分人又沒有將內心自私的本性消除,只是或深或淺的將內心的自私封印了。

世界上像雷——鋒那樣,在我們看來消滅了自私的人是很少數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由此可推知,人類社會也是自私的,社會是由人類團體組成的,只要將這個團體內部用某種方法適當的分類(比如將整個朝鮮半島社會分成韓國社會和朝鮮社會)自私的一面就會暴漏無疑。

國家也是自私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人與人之間同樣適用),這個觀點有太多的事實可以證明了!

自私是人生存的本能。現代生物學揭示,人的大腦由三個層次組成,最里面的一層是「爬蟲體」,它是爬行類動物遺留下來的腦結構,人所具有的各種動物本能主要來自這個爬蟲體。

第二層是「動物腦」,也叫「動物新腦」,包在「爬蟲體」的外面,它是哺乳類動物遺留下來的腦結構,也提供著人所具有的動物本能。

第三層就是人們都知道的大腦皮層,它包裹在動物腦的外面。大腦皮層是在靈長類動物腦結構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人類特有的具有理性思維功能的腦結構。

人的大腦結構決定了人類不可能徹底脫掉其所具有的首先為自己生存的動物性。這種動物性迫使每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都首先想到為自己,並支配自己的行動。

當一個人餓了的時候。首先想到自己需要吃食物;渴了的時候,首先想到自己需要喝水。

在正常情況下。每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都首先是為了自己。

號召或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既不切實也難做到、因為它違反人的本性。

自私是人們延續生命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