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幾乎沒有可操作性(1 / 2)

第1236章 幾乎沒有可操作性

滿朝文武大臣之所以會對薛雙雙的行為強烈反對,是因為薛雙雙提出,推進全民教育。

自古以來,讀書都是一件金貴的事情。

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在很早以前的時候,非貴族不能讀書,後來非士族不能讀書,再到後來社會逐步發展,雖然放開了讀書的條件,只要是良民,非賤籍都能讀書,然而實際上,讀書的成本太高,受眼界、見識、資源的影響,真正貧寒人家的百姓想要出頭,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越是到後面越是難以繼續。

寒門難出貴子,整個社會的大部分資源,依然還是掌握在高門大族手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士農工商組成的社會階層,大格局上並沒有變。

士族高高在上,依然是掌握著大部分人命脈的,貴族階級和特權階級。

只有極少數寒門學子,通過科舉,改變出身,經過經營,又成為新的士族。

皇權和氏士族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特權階級的利益從來沒有被打破。

但是現在,薛雙雙提出,推進全面教育,由朝廷出資,建立學堂,開設啟蒙教育。

大昭國境內,所有七歲以上十歲以下的適齡兒童,必須進入學堂接受啟蒙教育。

學堂開設的啟蒙教育課程,包括識字,算數,最基礎的農事常識,以及歷史。

且不說歷史這一課程開設的莫名其妙,單就這個,讓所有七歲以上十歲以下的適齡兒童,全部接受啟蒙教育的規定,就讓所有官員都無法接受。

因為教育是稀缺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

士族之所以能夠一直把持貴族階層,成為社會既定規則的制定者,就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更加有見識,有文化,有古往今來的知識積累,他們壟斷了社會上的稀缺資源,從而成為高高在上的貴族階層,享受富貴。

一旦放開教育,開啟民智,當百姓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有了主見,久而久之,身為士族階級的他們,優勢就不再明顯。

哪怕在短時期之內,他們依然可以憑借以前的積累,保持最頂端的階級優勢,但這也不過是暫時的。

終有一天,受過教育的民眾,將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小眾思維里,不再任由他們予取予求,剝削壓迫,而是會奮起反抗,爭取屬於他們自己的利益和權益,以及自由。

所以當薛雙雙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滿朝文武,全都激烈反對,無一例外。

哪怕是一些原本從底層爬上來,如今位極人臣的官員,也強烈反對。

原因很簡單,他們當年從底層爬上來的時候,花了多少資源和精力,有些,甚至集整個家族之力,供養一個人。

從讀書的時候開始,每往前走一步,都是踩在家族眾人的血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