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赤貧之家(2 / 2)

化工大唐 殷揚 1743 字 2020-07-01

現在是唐朝景雲二年,唐睿宗在位,李隆基在一年後才能登上皇位,開創「開元盛世」。著名的「貞觀之治」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但是唐太宗的遺教仍存,唐朝的國力依然強盛,是以民間殷富,婦女的服裝多種多樣,色彩鮮艷,最受歡迎的是紅色裙裝,又稱石榴裙。

經過貞觀之治的唐朝國富民殷,百姓富足,就是鄉下農村婦女也流行穿裙襦裝,著麻布衣服的人很少,只有真正的窮苦人家才會如此穿著。

唐朝婦女觀念開放,個性張揚,想思前衛,擁有幾乎和男子平等的社地位。更喜歡濃妝艷抹,即使農村婦女也喜歡打扮、畫眉,陳王氏沒有襦裙裝,只能修修眉毛略為裝扮。

三間茅草屋,一個灶頭,三張床,還有一張陳舊的桌子,以及一些盆盆罐罐這就是陳家的全部財產。

杜甫有詩「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是因為他的茅草屋是新蓋的,還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唐朝已經衰敗了。在安史之亂前唐朝民間富裕,老百姓的主要居住房是坌土磚瓦房,茅草屋也有但不多。

這種差別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別人住小洋房,而我還在住茅草屋,相當於現代的「貧民窟」,這是赤貧之家的棲身之處。

赤貧,這就是陳晚榮的家境!沒有不可改變的家境,只有不可改變的人,在來的那個世界,陳晚榮就出身貧寒,憑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這絲毫沒有影響陳晚榮的心情,反倒倍感親切,仿佛回到了從前的家庭,這聲「謝謝娘」叫得情真意切,發自肺腑。

陳王氏歡喜無已,臉上綻出了一朵花兒,在陳晚榮手背上拍拍:「晚榮,你煨著,娘去把饅頭蒸了。」陳王氏站起身,憐愛的看了一眼陳晚榮。

陳家窮,以小米飯度日,饅頭對於他們的家境來說是一種奢侈。陳晚榮一病數日,家里特的開「小灶」蒸饅頭,為的是給陳晚榮補補身子。

一聽這話陳晚榮心里暖暖的,做饅頭雖是小事,也可以盡點孝心:「娘,我幫您做。」

「你做?你這孩子從來不下灶間。會做灶上活兒,小媳婦知道你會疼人,都搶著嫁給你呢。」陳王氏根本不相信陳晚榮會幫她做灶間活兒,嘮叨著進灶間去了。

陳晚榮走到灶間,一邊挽袖子,一邊問道:「娘,吃了飯要不要把桶給李老板送去?」

「自然是好。李老板泡皮的桶壞了,才要你爹幫著做幾個,你爹一直忙著給鄉親們做犁沒時間做。」陳王氏一邊升火,一邊說話,很是吃驚的看著陳晚榮:「晚榮,你真做?」

就說話這會兒功夫,陳晚榮在熱水里放了點純鹼,把手洗干凈,從盆子里把發酵好的面團倒在案板上,抓起純鹼灑在上面,開始揉面了。一舉一動,好象廚房老手,看得陳王氏眼珠都鼓出來了:「晚榮,你你你甚么時間學會做饅頭了?」

在她的記憶中,陳晚榮只會吃不會做,要她一下子接受陳晚菜會做饅頭,還是如此熟練有點難度,不信的神情寫了滿臉。

此陳晚榮非彼陳晚榮,進得廳堂,下得廚房,和女朋友在一起沒少動手做飯,做個饅頭對他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不一會兒功夫就把面揉好了,用刀切出來,大小均勻,很見功力。

陳王氏歡喜得嘴都合不攏了:「晚榮,你要是早點進灶間,兒子都叫爹了。哎,就是家里窮,甚么時間才能娶上媳婦?」嘆息聲中,把面團放進鍋里去蒸。

蓋上鍋蓋,歡喜無限的看著陳晚榮,這種能干兒子最能討娘的歡心了,陳王氏是笑得眼紋都不見了,仿佛年輕了十歲。

陳晚榮把手洗干凈,在一個木盆里倒了半盆水,從牆角撿起幾塊生石灰放到水里,嗤嗤聲中,熱氣上騰,伴隨著四濺的水花兒。

陳王氏正在埋頭添柴,聽到響聲,抬頭一瞧,很是不解:「晚榮,你這是做甚么?石灰是你爹買來補糞坑的,別給浪費了。」

唐朝沒有化學肥料,積肥主要是靠糞坑了,把家畜和人的排泄物收集在一起用來種庄稼,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糞坑。要做糞坑,石灰就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了。

「娘,我做點東西。」陳晚榮把半罐子純鹼倒在石灰水里。

陳王氏忙從灶前跑過來拉陳晚榮的手,可是已經晚了,純鹼已經給倒在盆里,嘆息了一聲:「倒就倒了。不要給你爹曉道了,他那脾氣要罵你。」

陳家窮,誇張點說一把灰都是不錯的財產,更別說半罐子純鹼了,值好幾文錢,要是給陳老實知道了他肯定很心疼,罵人那是必然的舉動。

陳晚榮根本就沒往這方面去想,手里的筷子在盆里不住攪動,轉著心思,打著主意:我這個化工學院的高材生應該發揮專業特長來賺錢過生活,不是老老實實種庄稼,做農民,這樣才能脫貧致富。

「這這……遮莫水里會長石頭?」陳王氏看著盆里越來越多的碳酸鈣沉淀,驚訝得都不知道說話了,要不是她的胸口急劇起伏證明她是個大活人,一定會把她當作一尊表情豐富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