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唐樣大刀(中)(2 / 2)

化工大唐 殷揚 1766 字 2020-07-01

陳再榮對兵器有著特別的喜愛,就在陳晚榮轉念頭的時候,拿起一把陌刀,左手握持,手腕一抖,一個漂亮的刀花出現,發出呼呼的風聲,好不響亮。

五十斤重的一把刀,陳晚榮自忖就是雙手握持也很吃力,他左手持刀舞得生風,一點也不覺得沉重,好象四兩棉花般輕松,如此神力比起古之武將也不遜色,忍不住贊一聲好。

陳再榮心氣大增,頭一昂,胸一挺,呵呵一笑:「哥,這算什么,就是再重點我也舞得象根稻草。哥,這陌刀在軍中很是流行,是重步兵的武器,能象我這樣舞弄陌刀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呢。」

他對兵器有著很深的研究,一說起兵器,話匣子打開就收不住了:「陌刀是從漢代羽林軍用的斬馬刀改進的。從秦漢到我大唐,華夏無時無刻不受到北方大草原的威脅。草原上的敵人自小在馬背上長大,弓馬嫻熟,騎射非凡,可以在馬背上過一輩子。他們的馬匹多,騎兵機動性快,沖擊力強,對我華夏的威脅非常大,漢代匈奴燒毀甘泉宮,太宗皇帝時突厥兵臨便橋,都是因為草原上的敵人擁有太多的馬匹。

「因而,對付敵人的馬匹是我華夏的取勝關鍵,方法很多,遠了用機弩壓制敵人的騎射。敵人雖然騎**熟,但是沒有我們的機弩射得遠,更沒有機弩射得准,這辦法的效果很不錯。

「等到敵人沖到近前了,就得靠這個和敵人真刀真槍的廝殺。哥,你想象一下,要是有成千上萬象我這樣的人握持陌刀,嚴陣以待,等敵人的騎兵沖到跟前,手中的陌刀一齊向敵人砍去,那會是什么樣的場面?不用說,一定是人仰馬翻,肢體橫飛,不能成軍。敵人的騎兵雖然厲害,但是在我們的陌刀面前,只有任由我們宰割的份。

「當年,太宗皇上滅突厥,破吐谷渾,敗吐蕃,陌刀就大顯神威。打得好,打得好啊!」

說到後來,心馳神往,不由得臉上泛紅光,眼里閃爍著精芒,緊緊的握著陌刀,好象馳騁在戰場上一般。

他這話深得陌刀三味,大唐帝國的興盛,大唐軍隊所至無不披靡,陌刀的功勞非常大。唐朝和新興的阿拉伯帝國爭奪西域的關鍵之戰「怛邏斯之戰」,副將李嗣業就使用陌刀,據史書記載「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由此可見其威力。

這一戰中,唐朝出動了西域八成以上的軍隊,核心是為數兩萬人的漢軍,大量裝備了陌刀,一發動進攻「如牆而進」,無堅不摧。在這一戰中,阿拉伯出動了至少十萬精銳軍隊,但是戰斗打了五天,不僅沒有占到便宜不說,還給唐軍壓著打。

要不是叛徒放開了側面,阿拉伯帝國派騎兵抄了唐軍的後路,這一仗失敗的很可能是阿拉伯帝國。正是阿拉伯戰場指揮官知道唐軍的可怕,在唐軍不得不撤退的時候也不敢追擊。

張德銘從屋里出來,手里拿著一塊上等好鋼,他在里屋把陳再榮的話聽得清清楚楚,指著陳再榮笑道:「你小子這么好的條件,要是不去從軍,真是可惜了。」

這話和縣館的黃先生的評價相同,一下子觸動了陳再榮的心事,不由得臉色一黯,情緒低落,暗嘆一聲,把陌刀放回兵器架。

陳再榮的變化沒有逃過張德銘的眼睛,有點好奇的問道:「是不是遇到不順心的事兒了?我聽說安北都護府正在招募材勇之士,你小子怎么不去試一下呢?我要是有你這塊頭,這力氣,這武藝,我肯定去了。」

這話無異於往傷口上撒鹽,陳再榮眼圈一紅,眼淚在眼里滾來滾去,張德銘眼睛一翻:「你爹娘不准你去?安北都護府一年十二個月,有十個月在打仗,要是去了,還真不好說。」

還真給他說准了,陳晚榮一臉的笑容,好象根本就沒這回事似的:「哪會呢。哪個做父母的不心疼兒女,爹娘不是不准他去,很支持他從軍。只是他現在年紀還小,才十六歲,要是再讀點書,學些韜略,等大點了,再去從軍,比現在去不是更能報效朝廷?霍去病名垂千古,不也是十八歲才去打匈奴的么?」

陳晚榮沒有「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但是象鄉下長舌婦一般,把個家長里短遇人便說,逢人便講,那也太沒水准了。家里的事家里解決,誰個家里沒有一點煩惱呢?

這話很得體,張德銘大是贊同,在陳再榮肩頭拍拍,安慰他道:「再榮,你爹娘看得遠呢。你聰明伶俐,領悟力強,武藝嫻熟,就是年紀小了點,才十六歲,是該趁這時節多點書,多學點兵法。你想想,古往今來,那些名將哪一個不是讀書很多的人,我們的衛國公少年讀書練武,和舅舅韓擒虎論兵法,韓擒虎贊他能與孫武論兵者,舍他其誰與歟?後來,衛公國佐太宗皇上定天下,突厥那么強橫,還不是給他滅了?聽你爹娘的,沒錯。」

衛國公就是驚才絕艷的名將李靖,一生戰功卓著,戰江南,南平嶺南,北滅突厥,西敗土谷渾,封衛國公,是唐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的故事廣為流傳,尋常百姓都能說上一段半段的。要是唐朝有說評書的話,他的故事肯定會在茶坊酒肆間大受歡迎。

對李靖的故事,陳晚榮知道得不少,特別是他夜襲陰山滅突厥一戰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要是在其他時間提起李靖,陳晚榮肯定會贊不絕口,現在他的注意力放在張德銘手里那塊與眾不同的鐵塊上,因為這鐵塊對他來說是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