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少年奇志(上)(1 / 2)

化工大唐 殷揚 1575 字 2020-07-01

陳晚榮再次撿起桌上的木炭畫起來,只幾筆就畫出一個豎起的爐子。陳晚榮大學時在國內一家著名的鋼鐵企業實習過,對現代高爐煉鐵有些了解,依著記憶畫出的爐子似模似樣。

學化工的都知道,化工不僅僅是會搖試管,會做試驗,會觀察化學反應,還包括材料學。材料學對於化工行業來說非常重要,試驗室里的試劑大多數是用玻璃瓶裝的,為什么火鹼要用塑料瓶裝呢?因為火鹼要和玻璃發生化學反應,不和塑料發生反應。

這就是材料學的重要性,要是沒有材料學知識,用玻璃瓶來裝火鹼會鬧大笑話,是以有條件的化工學校盡可能多的安排學生去不同行業的工廠實習,增加知識面。陳晚榮就讀的學校就是一所和各行各業有著廣泛聯系的學校,陳晚榮在好幾個行業實習過。

唐朝煉鋼使用的是「灌鋼法」,所謂灌鋼法就是把生鐵和熟鐵一起加熱,利用生鐵熔點較低的原理使其熔化,灌入熟鐵的空隙中,達到滲碳的目的。生鐵含碳量較高,而熟鐵含碳量較低,較軟,這樣兩者一融合就得到鋼材。

在灌鋼法發明以前,鋼材主要是依靠鍛打生鐵得到,我們詞匯中的「百煉成鋼」「千錘百煉」就由此得來。這種辦法費工費時,而且產量小,從而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對灌鋼法的發明作出過重大貢獻,正是因為灌鋼法的誕生,使得中國古代的鋼鐵產量激增,並且品質大為改善。所以,唐朝軍隊的著甲率非常高,高達百分之六十,這是中國古代軍隊著甲率之最。

一把陌刀需要五十斤上等好鋼,陌刀能夠成為唐朝軍隊的主戰武器之一,原因不僅僅在於唐朝的國力雄厚,還在於使用了灌鋼法這種新的生產技術,能夠生產出足夠使用的好鋼。

張德銘沒有見過現代高爐,看得不明所以,摸著額頭,一臉的疑惑問道:「晚榮,你這是畫的甚呢?我看著象瓜,是豎起來的瓜。這瓜挺怪的,沒有蒂不說,還沒有藤,這瓜是怎么長出來的?」

一向機靈的陳再榮也看得糊塗了,眨著明亮的眼睛,不解的問道:「哥,你畫瓜作甚呢?」

從外形上說,把高爐看作豎起的瓜未必就錯,這一比喻雖然形象,卻有點搞笑,陳晚榮忍著笑,給他們解釋起來:「這不是瓜,這是爐子,可以用來煉出上等好鋼。」

張德銘身子猛的向前傾,額頭差點撞到陳晚榮的腦袋,急切的問道:「爐子?甚么爐子?真能煉鋼?」

灌鋼法使用的盛具叫釜器,不叫爐子,是以張德銘一聽爐子二字立時好奇心大起,一連串的問題就拋出來了。

「在爐子里裝上鐵礦石和焦炭,石灰石,加熱之後就得到鐵水,鐵水冷卻就可以得到鋼鐵。從上面裝入鐵礦石,從下面出口放出鐵水,不用停歇,可以連續生產。」陳晚榮憑著記憶解釋現代高爐煉鐵的優點。

使用石灰石煉鐵是為了降低鐵的熔點,從西漢開始就在使用這種方法,直到現在仍在使用,這是我們祖先的一個偉大創舉。

張德銘一顆頭猛搖,一臉的不信:「鐵水?那能有什么用呢。鐵水是廢物,用來鑄生鐵還可以,用來煉鋼不行,沒用的,沒用的!要得好鋼,還得靠這個。」指著地上的鐵錘,意思是說還是要鍛打。

正是因為唐朝的上等好鋼是一錘一錘鍛打,才不可能做得出板材,沒有板材化工設備就造不出來,今天非要讓你開開眼不可了,陳晚榮鐵了心准備給張德銘好好上一課。

唐朝煉鋼得到的是塊狀鋼,還要經過鍛打才能得上等好鋼。煉生鐵才會用到鐵水,要張德銘相信從鐵水獲得鋼材不是一般的難,是很難。

「我寧願相信天上掉金元寶,也不相信鐵水可以煉鋼。」張德銘不屑於一顧,頭搖得象撥浪鼓,好象見到世間最可笑的事情。

這話太直,陳晚榮一時氣噎,陳再榮忙打圓場:「張師傅,你讓哥把話說完。我哥可能干呢,他的話肯定有道理。」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兄弟就是兄弟,總是向著自己,陳再榮這話不乏贊美之言,聽得陳晚榮心里一陣溫暖,能有這么一個機靈的弟弟還真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