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凶相畢露(1 / 2)

化工大唐 殷揚 2816 字 2020-07-01

第二一八章凶相畢露

「皇上這過河拆橋!」有人不滿的大聲說道:「去年皇上剛復位時,對公主是何等禮遇?如今,拿臉子給公主看!要不是公主把兒皇帝從御座上拎下來,親手扶著皇上坐上去,他能做皇上嗎?」

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殺中宗之後,立了一個娃娃皇帝,兩母女干起了控制朝政的勾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當時,娃娃皇帝坐在御座上,沒人敢拎下來,就是太平公主抓住小娃娃,放到一邊,親手扶著睿宗坐到御座上。

這件事朝野皆知,睿宗也感激不已,是以一直對太平公主很好。

想想去年,睿宗對太平公主是何等之好,連姚崇、宋璟、張說、沈榷他們要睿宗把太平公主放到洛陽去,免得她干預朝政,睿宗不僅沒有采納,反而遂了太平公主的意願,把他們給貶了。

現在,睿宗卻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不看太平公主的臉色,直接任命姚崇為欽差,這事想想就讓人氣憤。太平公主給說得氣憤不已,右手重重一下拍在桌子上,臉色鐵青。

睿宗之所以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而乾綱獨斷,一是睿宗現在的聲望如日中天,深得老百姓的擁護,朝中原本不把他放在心上的朝臣不敢不表示忠心了,一句話,睿宗現在的地位穩若泰山,不需要再借重太平公主了。

歷史上的睿宗處理國政總是本著一太平公主,二太子的做法,大玩平衡,就沒有多少事情違逆個太平公主。原因就在於,並非睿宗不想乾綱獨斷,而是他的根基不穩,不得不如此。陳晚榮的到來,讓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原本要依賴太平公主的睿宗完全獨立了不說,還能乾綱獨斷。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要是太平公主也加入籌謀來年大戰的話,不用想都知道,來年大戰不一定失敗,至少不能達到睿宗給後突厥以致命一擊的戰略目的。

太平公主一加入,肯定要安插她的人手,會與李隆基發生沖突。軍事上需要的是專一,甚至是獨裁,兩人的意見相左,互不相能,就成了多頭馬車,朝令夕改,前方將士無所適從之下,能不出問題么?

再說了,這一仗關系甚大,影響深遠。若是唐朝給了後突厥致命一擊,那么漠北將再無戰事,重新回到唐太宗時期的升平景象。唐朝就可以集中精力和大食爭奪西域。

自從漢武帝派張騫鑿空和番以來,到了宣帝時,匈奴歸降,北方的威脅解除,西漢對西域的策略調整,不再視西域為盟友,而是視為屬邦,經過一番經營,西域最終臣服於西漢。到了東漢,經過班超、班勇父子的經營,西域和華夏的關系更形緊密。

到了唐朝,西域完全成了華夏的一部分。不過,西域這個詞歷代變化很大,唐朝時的西域比起漢朝時的西域范圍更廣,包括中東的部分地區。原有的西域已不是問題,新的西域,也就是部分中東地區,為大食所控制,唐朝在西域,也是華夏在西域第一次遇到一個大對手。

要是把大食擊敗,唐朝就會在西域拓邊極廣,其意義非常非常深遠,就是比起漢武帝擊破匈奴一點也不遜色!

這是一件歷史功業!一件讓人眩目的歷史功業!

任何一個帝王都會怦然心動!

為了完成這一歷史功業,唐朝就得集中精力來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得給後突厥致命一擊,睿宗已經決心來年不僅要打,還要大打一場,仿效漢武帝當年的「漠北決戰」,大軍橫絕大漠,也在所不惜!

出於這種需要,睿宗不用精通兵法的李隆基,難道用半吊子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只是看到李隆基籌謀給她帶來的壓力,卻沒有理解睿宗的用意,想插上一手,她能不吃憋么?

為了完成這一使命,睿宗是鐵了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誰擋在前面誰倒霉!

「公主,我們得聯名上書,要皇上……」一個大臣很是氣憤的發言,太平公主揮手打斷他的話頭:「現在上書,無異於自找苦吃。皇上不會聽我的!」

現在這種情況下,太平公主的人要是跳出來生事,睿宗會手軟么?現在的睿宗,要聲望有聲望,要勢力有勢力,要是借他們跳出來的機會把太平公主的勢力給清除了也不是問題,這是撞刀口,實為不智!

「公主,那您說怎么辦?」蕭至忠也知道現在上書不是時機。

太平公主也是無策。她有很多想法,要是在去年,肯定行得通,現在卻行不通了,原因就在於主客易勢了,睿宗的地位穩固了。

想了一陣,太平公主束手無策,煩躁的揮揮手,道:「你們先下去吧!」

眾人知道她心煩,也不敢多擔呆,立即告辭。

太平公主不住在屋里踱步,一會兒咬牙切齒,一會兒恨恨不已的嘀咕,折騰了小半個時辰,也未見消停下來。武崇訓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就在這時,一個人出現在門口,太平公主不見則已,一見之下,不由得大怒,喝道:「竇懷貞,你不是要躲著我嗎?」

竇懷貞仿佛沒有聽到太平公主的怒斥似的,臉上的笑容疊了一層又一層:「公主,臣哪會躲著您呢。臣是適才不方便見公主。」

「現在你就方便了?」太平公主沒好氣的反問。

竇懷貞笑道:「公主,適才蕭大人他們趕來,人多嘴雜,也議不出什么事來。臣有一策,只能出臣之口,入您之耳,不能對第三人道。」

「原來你早就有辦法了?」太平公主的不滿剎那間消散,一臉的笑容:「坐下說吧。訓兒,你下去。」

武崇訓應一聲,退了出去,把門關起來。讓他驚奇的是,門外站著一個人,中等個頭,眼睛明亮,身著華服,正四處打量,好象這里不是公主府,是鬧市一般,任由他觀瞧。

「你是誰?」武崇訓眉頭一皺,出言相詢。

「你不配問!」這人很是傲慢的道。

太平公主的兒子就是朝中大臣見了面都得恭敬相迎,這人居然如此傲慢,武崇訓不由得大怒,臉色一變,就要喝問。這人卻道:「別吵,驚動了屋里的人,你會吃不了兜著走。盡管你是公主的兒子,你一樣要吃苦頭!」

「他明明知道我的身份,還如此說話!」武崇訓驚訝不置,終於忍住了沒有喝斥,問道:「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我說過了,你不配問!」這人仍是那般高傲。

明知這是太平公主府上,還如此高傲,這人的來頭不小,武崇訓也不惹了,只得離去。望著武崇訓的背影,這人嘴角一扯,不屑的冷笑。

屋里的太平公主問道:「竇卿,你有什么主意?」

竇懷貞並沒有直接回答,道:「公主,若要臣說出計較,臣得先請教公主幾個問題,還請公主如實告知臣。」

太平公主淡淡的道:「說吧。」

「請問公主,甘為人臣,還是要人為臣?」竇懷貞的問題很是犯忌,不過,在太平公主這里卻不存在。

「何以如此相問?」太平公主所謀人人皆知她要當女皇,竇懷貞是她的心腹,對此事是心知肚明,如此相問,太平公主大是好奇。

竇懷貞回答:「若是公主甘為人臣,一切作罷論。若是公主要人為臣,臣的法子或許有用。」

太平公主略一整理思路:「竇卿,本公主所謀,你是知道的。若是為人臣,我犯得著處處較勁,與隆基那小子過不去么?去年與他聯手誅亂,我還真沒把他這個毛頭小子放在眼里,可轉眼間,這小子就表現出精明勁頭了,連我也自嘆不如。」

這是大實話,去年她和李隆基聯手平亂時,李隆基不過是個未經歷朝政磨練的年青人罷了。而太平公主已是在朝局中打滾數十年的人物了,根本就不把李隆基放在眼里。直到李隆基展現出過人的才氣,她才知道她的看法錯了。

竇懷貞點點頭,接著問道:「請問公主,您打算如何實現宏圖大志?冀希望皇上傳位於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