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1)(1 / 2)

2020年1月21日

【往事】(1)

997年9月,郭紅征扛著笨重的行李,次來到省城。

郭紅征,名字是他姥爺李德勝取得。他姥爺西北人,在廣東當兵,內戰時隨

著部隊一路打到東北,解放後參加過朝鮮戰爭,軍功章無數。在朝鮮打完美國鬼

子,部隊回國。

開國那個年代,當時講究的是"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革

命螺絲釘,哪里需要哪里擰",李德勝營級復員回了西北,被派往開發南泥灣。

也是在南泥灣生產隊上,李德勝認識了郭紅征的姥姥劉霞。李德勝一眼就看上劉

霞,在戰斗英雄光環的照耀下,兩人相處不到半年就結了婚。

劉霞家里本來是地主,解放後被分了田地,劉霞也被組織安排在南泥灣接受

勞動改造。源於老百姓對地主階層的憤恨,劉霞遭盡了生產隊里婦女們的各種冷

嘲熱諷,好在李德勝的出現結束了她吃盡白眼的生活。劉霞長得漂亮,頂著大日

頭一干就是一天活,一年下來,還是比咱在樹蔭下指揮勞動的生產隊長張大姐皮

膚白皙。

李德勝與劉霞婚後只生了一個女兒李雪,就在這時,文化大革命爆發。李德

勝一起復員的老戰友,當年的政委王波告訴李德勝:"吃了子彈不一定會死,沾

上政治斗爭,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在部隊一個戰壕里蹲了那么多年,李德勝知道王波見事較准,不會坑自己。

介於劉霞的地主背景,李德勝帶著一家三口回到了老家放牛溝,這是一片窮鄉僻

壤,窮,偏僻,但也相對安寧。

安安穩穩過了一輩子,到了年代初,眼看著水靈的女兒嫁給了青梅竹馬

的小伙子郭棟梁,一身老傷的李德勝朝鮮戰場被凍下的病根開始反復發作,在外

孫出生滿月後,一命嗚呼。臨了前,給外孫取了個大名,郭紅征。

李德勝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出生晚了,沒參加過爬雪山過草地的征程,就

留下了郭紅征這個名字。

老郭家時代行醫,郭滿堂老來得子生下郭紅征的父親郭棟梁,看著郭棟梁成

家後,幾乎與李德勝前後腳走了。

郭紅征如今家里有位母親,還有個小他兩歲的妹妹郭欣。父親郭棟梁是家中

獨子,健壯、能干,但在郭紅征7歲時上山采葯,不小心踩禿嚕摔死了,留下了

他們母子三人。

放牛溝百十戶人,基本全是文盲,民風淳朴。老郭家因時代行醫,基本算是

頂級的知識分子,受到村民的尊重。李雪也沒上過學,但她母親劉霞幼時念過幾

年私塾,劉霞會用一些村書記從縣里帶回來的大字報教李雪識字,一來二去,劉

霞成了放牛溝年輕一輩除了郭棟梁以外,唯一識字的人。

李雪從小就經常去郭棟梁家玩,郭滿堂給郭棟梁講醫時,也不避諱她。一來

二去,也算是半個中醫。

郭棟梁死後,李雪繼續老郭家家風,以半吊子的身份,為村民行醫,收費不

高,倒也勉強貼補家用。雖然醫術不高,但勝過沒有,加上民風本就淳朴,村民

們倒也不因老郭家沒有成年男丁就欺負他們孤兒寡母。反倒因可憐其遭遇,大伙

經常幫著李雪家干些農活。

李雪知道知識的重要性,這時文化大革命早已結束,村書記從縣里開會回來

後,說現在要改革開放,李雪覺得母親的地主羔子背景不會再被拿出來說事兒了,

於是在適齡年輕,就分別送了兩個孩子去距離放牛溝里地的鄉里上了小學——

兩個孩子家庭在村里還算是可以,吃飯能管飽。但進了鄉里,就明顯感覺出

與其他同學的家庭差距。起碼同學們沒有穿戴補丁的衣服,而郭棟梁常年一件外

套,上下補了好幾個補丁,小郭欣更別提了,上學時是撿的哥哥的衣服穿的。

兩個孩子自小很懂事,也很爭氣,學習在各自年級都是名列前茅。兩個老師

們眼中的寶貝疙瘩,倒是因為學習好,從來沒受過欺負。

最新找回4f4f4f,c0m

最新找回4f4f4f.om

最新找回4F4F4F.COM

郭紅征在升入鄉初中後,三年每次考試都以絕對優勢得到年級名,總分

4的考試,往往要高出第二名4幾分。第二名常換人,

但是名始終是

他,這是他們鄉初中建校以來從沒發生過得事。

按照他們鄉初中的往年升學率,一般每年能考進縣重點高中幾個人,像

郭紅征這種超級尖子生,老師從來不擔心他入不了縣重點,平時都是yy著中考

時,他能考全縣第幾名,甚至能否拿個狀元之類的。

但天不從人願,中考最後一天只剩一門英語,早晨郭欣陪著郭紅征去考場說

要給郭紅征加油助威。

早上兄妹倆吃完早飯,收拾好東西就走出家門趕場。山路崎嶇,但里地

的路程,對於他們來說,早就習慣了,就像是上課課時4分鍾,課間分鍾

一樣,屬於上學的標配。

鄉間小路上的一草一木,都曾華為為他們上學路上的歡笑。兩兄妹一邊斗著

嘴一邊走,郭紅征忽然肚子有點不舒服,想著前面有片小樹林,那里前不著村後

不著店,就准備在那大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