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校長(1 / 2)

看到她,紀墨不由得想到何家老太爺的九姨太,九姨太艷麗,是閃著光的,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到哪里,迅速成為場中的焦點。

張青山老娘不一樣,陡然一看,好像沒什么,就是一個打扮隨性的普通女人。

但是紀墨這樣一細看,發現她居然有一種獨特的東西,在吸引著他。

那獨特的東西是氣質。

而且腰肢曼妙,腿非常的長,絕對讓人想不到,會有張青山這么一個十七八歲的兒子。

「小子,看什么看呢,小心挖了你的眼睛。」她沒好氣的道。

「嬸.....」紀墨急忙要解釋。

「別這么喊....」她打斷道,「顯得我多老似得。」

「是......」紀墨努力的回想起她的名字,叫什么來著?

哦,對了!

張一茹!

「你該不會想從我這打聽青山的下落,然後去領賞金吧?」張一茹問。

「當然不是,我跟青山親如兄弟,怎么會舉報他呢。」紀墨道。

「我沒你這么磕磣的兒子。」張一茹毫不客氣的道。

「我要是你這樣的媽,我還不如去跳河呢。」紀墨接連被擠兌,說話也就不再客氣了,他接著問,「聽你話里的意思你是知道青山去哪里了?」

「哼。」張一茹什么都沒說,「做夢吧,我可不會告訴你。」

紀墨道,「他只要安全就好,我也不想知道他在哪里,你只要告訴他,千萬別回來,也別去北嶺,躲的越遠越好。」

說完,不再停留,離開了張家。

北嶺軍在溯古河的橋頭設立招工處,往龍盪河方向一路沼澤地,道路難行,想大規模開發金礦,就得修路,而工人便固不可少。

一天三頓飯,還有算不錯的薪水。

如果不是因為昨晚的事情,紀墨說不定就去了。

畢竟修路不算苦差。

現在他對北嶺軍的印象和觀感極差,將來如果有機會,他不介意自己落井下石,火上澆油,報了今日之恥。

想著,想著,腦袋又疼了。

他不去,卻擋不住別人去。

南方蝗災、旱災不斷,往北逃難的人越來越多,北嶺的大城市已經關閉了城門,設置了關卡,不准流民進入,流民繞了一圈城牆後,只能繼續向北,來到了大東嶺。

有一部分就直接來到了溯古鎮,現在有做工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放過。

當然,其中不乏有其它心思的,修完路有進金礦做工的機會。

那可是金礦啊!

萬一,假如有萬一,得著了機會進去,帶一塊回來,那就發了!

老陶,陶良義是在第三天下晚回來的,隨同回來的還有店里的兩個伙計。

破損的旅店,已經被幾個流民和叫花子所占據,蟑螂橫行,還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怪味在里面。

他朝著這些人拱拱手,好言說了幾句,這些人也就走了。

然後老淚縱橫。

這是他一輩子的心血啊!

梁啟師在一旁道,「老陶,可莫失了心氣,依你的本事,只要一年光景,照樣熱熱鬧鬧。」

老陶躬身行禮道,「患難見真情,梁掌櫃的,真是讓你費心了,感恩不盡,這情我記在心里,就不多說了。」

開始翻修房子,打掃衛生,陶家旅館再次營業。

逃難來此的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日有幾百人,他們基本都是聚集在溯古河或者溯古支流這些靠近水源地的地方。

沿河密密麻麻的搭的都是棚子。

鎮里的人並沒有排斥他們,他們往上幾代都是移民,來了就是溯古鎮人。

溯古鎮的劣勢就是人太少,人越多就代表著越興旺。

鎮里的人指導他們怎么蓋房子,怎么支灶台,怎么做炕,告訴他們南方與大東嶺的區別,在大東嶺房子的地基淺了,房子會陷入凍土,牆壁薄了沒法保溫,熬不過冬天。

地不要錢,面積大,隨便蓋,但是有能力蓋房的依然是極少的人,逃難來的,都沒有家底,即使有,也在逃難路上花費殆盡,現在到了目的地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老行頭等人便活躍了起來,他借錢給他們。

只借給壯勞力,而且最好是有老婆孩子這種,還不了錢不怕,來林場做工抵債,伐木隊永遠在缺人。

最持歡迎態度的是那些種田大戶,因為人少,每年雇工都要花大價錢爭搶勞力,人多了人力才能便宜。

他們事先商量好,輪流搭粥棚。

粥不能白喝,他們可不是善人!

想喝粥就得簽雇工合同。

他們以極低的工價把這些人簽到手里,作為秋收的人力。

苞米等著掰,大豆、稻谷等著割,馬鈴薯等著挖,都需要人。

跟老行頭一樣,也優先簽拖家帶口的,即使遇到個別不講誠信的,跑路了,還能帶一家子跑?

像那些上無老下無小,無牽無掛的人,要么去了北嶺的招工隊,要么在鎮里找零工。

鎮上的人見有便宜勞力,便趁機把房子翻修了一遍。

紀墨眼熱,他受夠了蝸居,他也想住大房子。

他又沒多少錢,想來想去,他提前把各家學生家長承諾的半袋糧食要了過來,堆滿了半間屋子。

深思熟慮後,他找到了吳友德。

吳友德笑著道,「工人管飯就行,不用給多少工錢,你這些糧食基本夠了,主要還是材料錢。」

紀墨道,「房梁、板材我就多借斧頭,讓他們從老林子直接砍,剩下就是地基的紅磚錢,還有釘子,工具之類的。

我手里還有八十塊錢左右,應該夠了吧?」

吳友德翻白眼道,「土坯房是夠了。」

紀墨頹然,水泥、沙子、紅磚,都要不少錢。

最後一咬牙,用堅定的態度道,「那就土坯房吧。」

吳友德道,「想好了?泡水就掉牆皮,還會開裂。」

紀墨道,「還能比我現在這破屋子差了?」

房子只要大就行,其它的不管了!

紀墨不懂建房子,特別是眼下這種土房子,他就全拜托給邱吳友德了。

新房子並不是拆老房子在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而是另外選址。

溯古鎮最不差的就是地!

沒有城建、房管部門,只要你不是建在別人家的地里,你愛怎么建都行!

只要你願意建!

這一次他選在遠離路口和街口,往東北方向,靠近溯古河的一條高坎地上。

高坎地比河面高出十幾米,不怕發水,不怕開河,而且修個台階,取用水就特別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