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又見錢俊臣(1 / 2)

韓四當官 卓牧閑 2164 字 2020-07-07

韓秀峰在走馬老家過完元宵節,正月十六帶著妻兒、費二爺和潘二回到縣城。

再出門不曉得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並且去的地方不太平,所以不打算帶琴兒和兩個娃,也不用費二爺隨行。正准備跟岳父岳母、小舅子等親人以及關班頭、王經承等看著他長大的叔伯吃個團圓飯,沒想到一到家就被一個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不速之客找上了門。

「志行,沒想到是我吧?京城一別,轉眼間已有四年,你官運亨通,都已經正四品了。我不但還是從五品,連好不容易做上的武昌府通判都被革了!」

居然是錢俊臣,穿著一身皺巴巴的舊官服,看著比在京城時瘦多了,也蒼老多了。頭發花白,額頭上全是皺紋,要是在街上遇著,都不一定能認出來。

看著他老淚縱橫的樣子,韓秀峰覺得一切是那么地不真實,正不曉得該說點什么,錢俊臣又看著潘二道:「長生,咱們又遇著了,聽說你也飛黃騰達了,署理過鹽大使,年前又以辦團剿賊出力,得賞正七品頂帶,加知縣銜!」

潘二見著他感覺像是見著鬼,楞了好一會兒才拱手道:「錢老爺,您啥時候回來的,咋……咋那么久都沒點音信?」

「是啊錢兄,你啥時候回來的?」

「剛回來兩天,光顧著辦差,都沒來得及回家看看。不過回不回去也沒啥,反正家里都沒人了。」

段吉慶意識到他就是傳說中的那個借錢不還的錢俊臣,但想到他跟女婿不但是舊識,而且是同進士出身,連忙道:「志行,外面不是說話的地方,要不請錢老爺去花廳?」

「對對對,錢兄請。」

……

三人來到花廳坐下,錢俊臣一五一十道起這幾年的辛酸事。

好不容易做上了湖北布政司經歷,結果長毛從湖南殺到了湖北,他運氣好被委派去給防堵的官軍籌糧餉,武昌第一次失陷時逃過一劫,但被他上任之後差人回來接到武昌的妻兒,不曉得是被長毛裹挾去了兩江還是被長毛殺了,反正迄今杳無音信。

後來長毛棄守武昌,順江而下去攻江寧,他隨向帥的大軍「收復」武昌,城破時原來的文武官員死的死、逃的逃,他被委以重任署理上了武昌府通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他沒找著妻兒,便娶了一個山西商人家的女子為妻,後來又攀上時任湖北巡撫崇綸的高枝,正打算謀個知州做做,結果長毛竟殺了個回馬槍再犯湖北,又圍攻武昌。

崇綸貪生怕死,見長毛勢大,提議「出剿」。

城破的前車之鑒擺在那里,前妻和兩個兒子都不知所蹤,他也覺得武昌不是久留之地,就幫著串聯了一幫不想跟長毛死磕的文武官員附議。可時任湖廣總督吳文鎔堅決不允,只能苦苦堅守了幾個月,總算老天保佑險險守住了。

再後來總督彈劾巡撫,巡撫彈劾總督,最終崇綸贏了,皇上真以為吳文鎔是閉城不出,避而不戰,便下旨飭令吳文鎔率兵勇去攻剿長毛收復黃州。

走到那一步他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只能聽崇綸的。

當時吳文鎔手下只有四千多人馬,而長毛兵馬多達四萬,還不夠長毛塞牙縫的。

吳文鎔一天給武昌發幾道公文要糧草,要兵。他們這些呆在武昌的文武官員,就跟崇綸異口同聲借故道路不通,不發糧草,不發援兵。

果不其然,吳文鎔出師不久就兵敗黃州,隨後自盡而亡。而他們又幫著崇綸隱瞞吳文鎔戰死的消息,稱其失蹤。

結果沒過多久,長毛再次大舉圍攻武昌,崇綸見勢不妙逃了,他也帶著妻兒跟著逃命,但沒敢跟崇綸往陝西跑,畢竟崇綸守土有責,朝廷一旦曉得武昌失陷定會治崇綸的罪,就這么一口氣逃到了宜昌。

「再後來呢?」韓秀峰追問道。

錢俊臣擦把淚,哽咽地說:「賤內身子不好,不但受了驚嚇,在逃命的路上又染上了風寒,到宜昌的第二天就……就扔下我和剛會說話的娃走了。我一個大男人咋帶娃,只能把娃寄養在宜昌的一個朋友家。」

短短三年,死了兩個妻子,兩個兒子,白發人送黑發人,換作誰都經不住這么大打擊,韓秀峰一時間真不曉得咋勸慰。

潘二雖然同情他妻兒的遭遇,但又覺得這是報應,心想誰讓你跟那個貪生怕死的崇綸一起陷害吳大人的!

都已經落到如此田地,錢俊臣腦子里全是報仇雪恨,也不怕韓秀峰和潘二笑話,擦干淚咬牙切齒地說:「殺妻殺子之仇不共戴天,只要我錢俊臣還有一口氣在,就要跟長毛拼個你死我活!」

「錢兄,你打算咋報這血海深仇?」

「為朝廷辦差,給胡大人效力!志行,我這次就是奉胡林翼胡大人之命回來辦理鹽糧的。朝廷不是命四川協濟湖北十二萬兩嗎,胡大人讓拿出四萬兩在巴縣采買鹽糧。我親自辦,親自跟那些商人討價還價,采買齊之後親自解往湖北,誰要是敢貪沒一兩鹽或一斤糧,我錢俊臣跟他拼命!」

看著他擲地有聲的樣子,韓秀峰相信他這番話發自肺腑。因為他就剩下一個兒子,還寄養在朋友家,能看得出也能感受到他是豁出去了。

韓秀峰正為錢俊臣如此之大的變化暗暗唏噓,錢俊臣又掏出一份公文:「對了,這是胡大人命我回來采辦鹽糧的公文,這兩天我已經拜見過王道台和費府台,他們說你打算等各州府的銀子運到巴縣之後,親自率團勇解往湖南和湖北,所以一聽說你回來了我就趕緊過來找你。」

「年前急著回老家過年,路過縣城都沒顧上去拜見王大人,錢兄,王大人可好?」

「說起來巧了,他也是甲辰科進士,跟我正好是同年,他是江西廬陵人,生活習慣跟我們巴縣這兒差不多,一切都挺好的。」

「難怪胡大人派你來采辦鹽糧,原來胡大人曉得你跟王道台是同年。」